关键字
文章内容
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修改时间:[2016/02/26 23:07]    阅读次数:[509]    发表者:[起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题记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变法可以救国,选择可以造就成功。

  时间改变就会苍老岁月,空间转变就有天涯海角,路,改变,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改变自己,就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怀揣要救像父亲一样的病人的救国梦,鲁迅漂洋过海来到了日本东京,开始了他的异国求学梦。只是,只是,只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是一群不学无术、胸无救国之志的速成班的“清国留学生”,他们的生活浑浑噩噩、糜烂庸俗。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精心打扮成各种样子,“盘着大辫子”,“解散辫子,盘得平的”等,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就是“跳跳舞”,弄得“满房烟尘斗乱”,这样的事实让鲁迅清楚地看到了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求学的真正目的了,他们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为了镀金,回国以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生活态度与他心想的是恰好相反的,他是要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是最好的写实,失望、痛苦、厌恶和急切要求学到本领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等等复杂的心情,都包容在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了。远大的抱负与灰色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得不离此而去了。毅然地抉择离开,是为了寻求更好的适应自己的环境。

  比尔盖茨曾说过:“社会充满不公平的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人应该适应环境,改变自我。

  适应环境,改变自我能实现理想。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医学这一职业的。只是看电影事件,当围观的中国人看到同胞枪毙的时候,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文中这样写到:“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中如是说。他认为救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唤醒国民麻木不仁的灵魂。于是他选择了,他改变了。

  他的选择,顺应了当时中国革命潮流,著名学者胡适有言:“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适应环境,改变自我能实现理想。人生如水,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实现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环境不利,从而把改变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变环境上,这实在是徒劳的。我们或许没有庄周梦蝶的浪漫,没有庄子那“泥泞中亦可”的超然;我们无法像彷徨斗士鲁迅一样以血荐轩辕,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国民劣根性;我们没有海伦凯勒那虽然盲聋但却以心灵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改变,是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