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呦呦曲
 
 
修改时间:[2016/02/04 00:07]    阅读次数:[531]    发表者:[起缘]
 

  宠辱不惊是中国的一条古训,但当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作出了革命性贡献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举国欢庆!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次获奖可以说是中国科学界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纵观屠呦呦传奇的一生,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求索,不仅仅是对科学孜孜不倦的探索,更是对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穷其一生的追求与诠释,可以说屠呦呦的一生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一生。

  诗里的名字诗外的“呦呦”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人文则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深厚情感魅力,追求的是善,给人以灵性和悟性,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这里先从诗一样的名字说起。

  屠呦呦的名字来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是巧合还是天意?这个呦呦鸣叫,希望尽快吃到艾蒿的小鹿,在以后的大半辈子会和艾蒿结下世纪之缘,影响了小鹿自己,也影响的全人类。

  人的名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它是人个体符号的独特象征,它是有情感和图腾的,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千年前从诗经里孕育出的小鹿,千年后济世救人的人性菩提。

  医学--始于人文,成于人文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探索古典医学的志趣和济世救人的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屠呦呦选择中国传统医学,始于人文,成于人文。

  为上帝抹眼泪的人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在五十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决定着手根除疟疾的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疟疾在很多地方又卷土重来,部分原因就是出现了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比如抵抗传统疟疾治疗药物氯喹的疟原虫。在越南战争期间,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由于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统统靠边站,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该研究所有着传统药物研究者与现代化学家、药剂学家及其他学科科学家通力合作的学术环境。该计划的绝密性和特殊的政治环境造成多年内没有相关文献的报道,国际社会无法搜索到最早期的数据,甚至至今很多细节依然是迷。

  在屠呦呦加入“523”项目时,在冶金行业工作的丈夫李廷钊也同样忙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更是前两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迁回北京,情非得已,对于家中摆满女儿和外孙女照片的屠呦呦而言,当年的她别无选择,因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不管怎样,那个心系苍生,带着自己科研团队攻坚克难的屠呦呦是时代的先锋,因为历史的机遇总是光顾那些有着深厚人文情怀又时刻准备着的人,屠呦呦就是这样的人,她注定是为上帝抹眼泪的人,是她所幸,是全人类所幸。

  科学探索的三只眼--三百六十三度解决问题

  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为了响应毛主席“全力探索和进一步开发传统中医宝贵财富”的指示,屠呦呦仔细整理了古老文献和民间偏方,历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她和同事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试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试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做完动物试验后又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以致后来肝脏坏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即使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研究的结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1972年3月,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疟中草药工作”,当时全场振奋。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掀起了全国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继续进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青蒿素。在此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蒿提取物中,由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之后,上海无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并发现了其抗疟机理。

  1977年,屠呦呦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1981年应who的请求,我国同意在北京召开“青蒿素”专题的国际会议,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作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青蒿素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现在世界多国均已广为应用,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屠呦呦取得的成绩让我欣喜,而那些艰难探索过程让我心惊!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屠呦呦解决问题的视角异于常人,三百六十度看问题就没有死角吗?屠呦呦是三百六十三度解决问题,站在巨人的肩上,充分挖掘古人的智慧,反复核对,以致她能将淘汰过的方案睿智的再淘汰一遍而发现青蒿素,并且以身试毒的勇气可不是人人都有的!然后接着探索青蒿素化学组成、抗疟机理,接着又发现了双氢青蒿素,然后带动更多的人研制抗疟复方,可以说将事情做到了极致!

  一个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人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一个没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的人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一个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与求实精神的人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这就是科学探索的三只眼,这就是三百六十三度解决问题的关键,那额外的

  三度就是科学与人文灵性的结晶。

   呦呦曲

  “为了确保安全,大家都愿意试毒,后来我自己的肝脏也坏了,我的同事们也有很多得了病……”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魄力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却有着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有着肩负国家使命和民族使命义不容辞的责任心,有着对科学与人文毕生探索的求实心,以我不久前作的呦呦曲作为结尾,献给所有像屠呦呦一样将科学当做神圣正义的事业,为人类谋福祉的科学家,并勉励我们这一代青年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而今耄耋,远播才名

  古书里寻遍百草

  治疟奇宝是青蒿

  叹时光

  当时书生意气

  如今何处找

  好是好在

  有你相伴

  我辈不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