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煤油灯的记忆
 
 
修改时间:[2015/12/01 22:07]    阅读次数:[554]    发表者:[起缘]
 

  王志英

  就采光而言,煤油灯算是一个时代。

  煤油灯之前,还有一个小油灯的漫长岁月。

  小时候村里唱家戏,戏台台口总要吊着两只大灯盏,厚厚的,张口型,里面放着一条粗灯芯,灯盏里倒着好多食油,食油是从本村油坊提来的棉籽油,因此,我们小孩曾送给这种灯盏一句顺口溜: “官油(集体的油)壮捻(很粗的灯芯),照亮戏园一片。”

  在家里却是“私油细捻”。那是一种比台口灯盏小得多的小灯盏,灯盏下面焊着一根铁棍,铁棍下面是一个园形底座。只要点着灯,屋里就有一股昏暗的光亮。如果要做细活,比如纳鞋底,上鞋帮,缝衣裳,做丝线活,就得坐在靠近灯光的地方。记得有个大年三十,母亲就在小油灯下熬了整整一夜,直到上下眼皮打架时,才给我们弟兄三个一人做了一套新衣服,我们穿上拜年去了,妈妈却在家里美美地睡了一觉。

  后来,农村有了煤油,戏台台口就改用汽灯照明。

  汽灯,装的是煤油,用的时候需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以便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汽灯没有灯芯,灯头就是套在灯嘴上的一个蓖麻纤维或石棉做的纱罩;上部有个像草帽檐一样的遮光罩。由于纱罩是经过硝酸钍溶液浸泡而成的,因此当纱罩遇到高温时就会发出耀眼的白光,能将周围十几米的地方照得通亮通亮。汽灯也用于开大会,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夜晚,大队召开群众大会时,会场上都会高高地挂着明亮的汽灯。

  与汽灯相对应的是家里的煤油灯,以及后来出现的玻璃罩煤油灯。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教室里的自制煤油灯。

  那时,我刚到羊村完小,每天晚上都得上晚自*。既然是晚自*,就得有照明设备。开始我们用蜡烛,可买着买着就买不起了。我们四班班长毛凤林便想办法自造了一个墨水瓶煤油灯,同学们觉得不错,便纷纷仿制起来。

  煤油灯的制作办法也很简单:找一个空墨水瓶---剪一片比瓶口大点的洋铁片---在洋铁片上用粗洋钉打个孔---再找一小块洋铁皮卷成小筒---再往小筒里引一股棉线或软纸做成的灯捻---再将小筒穿过洋铁片上的小孔---再在墨水瓶里倒上煤油,这就做成了简易的煤油灯。

  那时的煤油很便宜,供销社一两才5分钱。我们班便人人动手,都为自己做成了一盏小煤油灯。一到晚自*时,教室里灯光盏盏,人影绰绰, 50多个同学都低着头,一个心思地作作业。但第二天早晨出操,就会发现每个同学的鼻孔里都是乌黑乌黑的,这才知道这是使用煤油灯的缘故,从而引发了一片笑声。

   到了初师,街上有了卖玻璃罩的煤油灯,我买了一个,比自制的煤油灯亮多了,污染也少多了。全班这才一桌(二人桌)买了一个。期间还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一天晚自*时,我的灯罩炸了,桌子上一片器黑,根本无法作作业。桌后的同学见了,就让我们把桌子对起来,让四个人合用他们那盏灯。第二天老师表扬了坐在我后面的那两个同学,说“这是一种团结友爱的精神,号召大家向他们学*。”后来,这种互相帮助的现象在我们班比比皆是。

  还有一件事难以忘记:那是在解县师范18班时,一天晚自*我上厕所时,衣服被枣刺挂破了,同桌女同学就马上到宿舍拿来针线,给我嘴里塞了一根小草,让我不要说话,不要乱动,然后就认认真真地缝补起来,缝完以后她才告诉我:“这是在不脱衣裳缝补时,咱农村人的老讲究。”我问:“为什么?”她说:“不知道,但讲究着总比不讲究着强!”

  再后来,随着社会电力的发展,学校有了路灯,教室里安装了电灯;再后,就更上一层楼,安装上了节能灯,进而又安装上了组合节能灯,钱是越花越少,光却越来越大,整个教室,整个学校,整个街道,整个运城,一到晚上都是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回想起煤油灯的那个时代,我感慨万千,其原因是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下一页:爱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