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穿过宜昌老城(1)
 
 
修改时间:[2015/11/19 11:07]    阅读次数:[451]    发表者:[起缘]
 

  穿过宜昌老城(1)

  一、小城悠久

  宜昌已经有2700年的历史了,据《宜昌城建近代史》里的《宜昌开埠后的城市建设》介绍,宜昌古城的城墙是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守御千户所许胜、知州吴冲霄、绅士易思、陈永福等率众在唐代夷陵旧城的基础上修砌而成的。城垣高二丈二尺,周围八百六十三丈,城墙垛口三千九百零三垛。"到了明成化四年(1468年),知州周正、千户常??率人"在原城墙的基础上增高加厚。完工后城墙高五丈,城外砌石,横直勾连,彼此相制。"算起来,宜昌建城也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

  如果将明朝作为初创,到了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政府专门拨出专款,委任彝陵(宜昌古称)左营游击张琦对原有的宜昌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于是就开始有了可以关闭的城门,从不设防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池。在这次的修葺中,"城门由原八门,减为七门,名称也有改变,正东东湖门,改称大东门;正南南藩门,改为大南门;西南文昌门,改称小南门;正西西上门,改称中水门;西北之西西塞门,改称镇川门;西北之北北左门,改称小北门;正北北望门,改称大北门。原东北小东门,因阴阳风水先生称不吉利,遂闭其门,且为台以镇之,称威风台。"《宜昌府志》中记载,满清王朝曾经多次重修古城,最后一次大修是在同治元年(1862年),由前署知府唐协和的倡导下进行的。不过随着国力的衰退、外国的入侵、战乱不断,宜昌古城到了辛亥革命(1911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了。

  宜昌老城不大,不过就是占地1200亩左右。沿长江摆开的南北向长有3里多;从江边向樵湖岭、珍珠岭一带的东西向短仅1里多。当时的城内有40多条大小长短不等的街巷,民宅大多具有宜昌特色,因为靠近鄂西山区,木料来源广泛,所以除了一些很阴暗的干打垒的土房,大多都是低矮的板壁房,有钱大户也会在城里修一些三进四进甚至更大的建筑群,大多都为明清硬山式建筑风格,一个天井套一个天井,以前南正街未拆迁的时候,我家隔壁就是一个三进的大建筑群,可以从南正街一直走到江边去,江风惬意的穿堂而过。

  城内的南正街、北正街、天官牌坊(**路)是大户人家聚集之地,商贸中心集中在鼓楼街、锁堂街一带。盐税号、土税号、钱庄等大多集中在锁堂街(尔雅街)。绸缎、布匹、杂货、广货、药材、酱园等店铺,大多集中在鼓楼街、二架牌坊(新民街)、南门外正街、北门外正街和东门外正街。这里地处城门口,是城乡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生意特别兴隆。据《宜昌城建近代史》里的《宜昌开埠后的城市建设》介绍:"城内街道都很狭窄,闹市区之外的街巷还很污秽,低则水窟,高则土山,人走拥挤,车行冲撞,紊乱不堪。"

  那个时候,宜昌城外也很热闹,沿江一带多为坐河朝坡的那种如今只有在三峡人家才能看见的板壁的吊脚楼。沿河的街上就是一些商行、货栈的交易市场:紫云宫以榨油坊为最多,油籽船停靠三江江边等待交易;板桥河街设有青果行;镇江阁为米市专用码头;镇川门、中水门江边停有运煤、运砖的船;据记载,宜昌当时有十三帮,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势力。坡上有商贾交易,河下有木船停泊。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个住在献福路的大哥哥领着少不更事的我到中水门去玩,还曾经见到过帆桅如林的壮观景象,印象深刻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