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倏尔而逝,突然降临的黑夜把一切都给淹没了。——题记 (一) “读那么多书到底有用吗?”不止一人时常问起我这个话题。 “有用”我每次都很坚定地回答他们。 “有什么用呢?”他们又一次穷追不舍地发问。 我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 “它们会在你生命的某个阶段起到作用,就比如你平时所说的灵光乍现。” “它们会磨练你的性格,取代狂傲的是谦卑与温和。” “它们能增添你的智慧,让你的谈吐略显文雅。” …… “哦,原来是这样。” …… (二) “人要有腔调地活着”金星反复强调过的一句话。 什么是腔调?在我狭隘的理解层面是: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个性,秉承自己的原则去为人处世。 虽不追星,但近几年关注过几个明星,大概就是跟“腔调”有关。 我很欣赏的一位雷厉风行的女导演,1~2年只拍一部戏,其余的时间都在全世界各地游玩。目前她执导的电影有六部。 被称为“才女”的她,似乎从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渲染她的作品,一切都顺其自然地进行。 今年抽空在周末时陆续地翻看了她的电影,几乎全在阐释爱情,虽然剧情很俗,但是片子里浓浓的文艺气息总能让它们脱离于恶俗的行列中,赢得观众的青睐。 “拍一部片子,我拼命似地全身心投入,就很累,拍完以后我就想全身心放松下来,而旅游就是最好的方式。”摘自一段访谈中她的原话。 人们对她的评价最多的是:她让人感觉特别舒心。 她是老徐。 (三) 还有一种人,他们身上“特质”这个闪光点怎么都掩盖不了,不能被模仿、也不会被替代。
每一则广告里,他的表情似乎总带着“居高临下”的孤傲。 关于他的履历,很多人都会背了吧。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他为爱妻,20年来从不上cctv;他是个好爸爸,他顾家,厌恶应酬,滴酒不沾;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生时是体育全能,探戈高手;他饱读诗书, 季羡林赞他可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与钱钟书是忘年之交; 他却说他只是个戏子。 然而他的言语、行为渐渐地影响着人们,他的特质很多人学不会、做不到。 人们这样评价他: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四) 今天下班依然很晚,将近11点,微凉的夜里,103路公交也像睡着了一样,半个小时过去了,迟迟都没有出现。等车的人们满脸布满恼意。 “啦、啦、啦……”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小女孩,绕着我身边的树,一圈一圈地转着,嘴里还碎碎念着一些话。 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侧耳倾听:“都怪你,害我不高兴……”只见她用力地拍打着树,转着圈。三圈不到,又见她这次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树干,声音很小地说道:“大树,对不起,打疼你了吧……” 我再也忍不住了,“噗嗤”笑出了声,小女孩一下子发现了我,只见她突然变得很安静,大大的眼睛里布满着惊讶,我们相互看着对方,不知道怎么来缓解这尴尬的局面。 “103路来了……”只听等车的人们欢呼着挤上公交。 “妈妈,车来啦”她第一个反应过来,匆忙地去赶公交,只见她登上公交车后本能似地回头冲我甜甜一笑。 “呵呵”我也开心地笑出了声。只觉得那一刻特别温暖,暖进了心窝里。 (五) 清晨的村子里一片静悄悄地,微风吹起树叶的“沙沙”声此时显得特别地清晰。 打开手机,7点整。没有了往日闹铃急促的叫嚣声。久违了这种自然醒的感觉。 “我自从放假的第二天起,脸上的痘痘就消失了,看来休息是最好的美容药。”同事一大早兴奋地告诉了我她的变化。 工作之余的放松,对我们来说总是难能可贵。 日常的工作似乎总在不停地重复着,所以唯有改变自己的心情,才会每日从中收获到片刻的快乐。 特别喜欢听郝云的那首《活着》,每一句歌词里都写满了都市人的生活状态:挣扎着寻找自己的方向。 “ 慌慌张张 匆匆忙忙 为何生活总是这样 难道说 我的理想 就是这样渡过一生的时光 不卑不亢 不慌不忙 也许生活应该这样 难道说 60岁后再去寻找 我想要的自由 …… ” 尾声 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在感叹时光倏尔远逝的原因无非是为自己的过失找满借口…… 读书的真正作用其实是为自己心安,为不甘于自己是个普通人而徒劳地挣扎而已。 他们只所以能成为世人敬仰的人物,是因为他们在无数次普通人都要放弃的时候,给了自己上万个坚持的理由。 人们都在为这个世界的善良买单。在名利场中丢掉的本真最后都是以高额的代价买回。 一切只为心安。 记得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给你生生不息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