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漫步金台观
 
 
修改时间:[2015/08/15 11:07]    阅读次数:[562]    发表者:[起缘]
 

   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去过金台观,但是因为时间太久,且对一些知识知道得太少,只记住那是张三丰曾经的修道地,加之爷爷经常说的“宝鸡有个金台观,离天只有一??半”,除此,便没有别的记忆了。其实每次去北坡都会经过这里,但是却没有机会下来走走。今天,难得的休息日,索性出来走走,看看这个已经几百年的道观是如何的。

  午后的时空里,光阴似乎放慢了脚步,阳光肆意洒播,让许久以来的雾霾都隐匿于尘世之外,昨日里还对天气的寒冷畏惧不已,今天却带着想要去赴约的欢喜,不忍让流年这样浪费,所以一路内心如兔。清亮的蓝天下飘洒着几见朵白云,如若银丝,让人眼目神怡。那轮太阳在不远处以柔和温馨的姿态悬挂,这样宁静美丽的时刻,谁又忍心将她辜负。走在青色的台阶上,觉得天地间的距离也好象缩短,手一伸,便可以采撷到自己的愿望,又似乎验证了金台观离天很近的说法。顺着坡底往上走,老远就看见在整个山坡之间,金台观静守矗立。整个建筑的南边,一座较大的牌楼,红柱金瓦,颜色亮丽,绘有龙的图腾,“金台观”三字遒劲有力,厚重的金色将它镶裹。牌楼的左右两侧,是长达30米左右的道德经,并刻有老子讲经的壁画,画里的老子额宽须长,众学生在下恭敬作揖,正是古时风气的展示。右边的墙壁之上,是张三丰的塑像,一股道骨仙风之气。

  金台观的正门位于整个建筑的西侧,顺着大门进入,只见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因是周内的原因吧,里面游客甚少,于是我有幸在这种清静里,感受一份肃穆和凝重之气。 据史料记载,金台观创建于元朝末年,公元1433年和1550年分别重修,后为明代道士张三丰修道处。观内分中院和东、西偏院三部分。 我由西院而入,顺着幽静的小路前往中院。中院的台阶之中,有一面青砖砌成的墙,墙壁上有太极图案。一阵微风吹过,只听见观内的风铃声层叠四起。观内建筑总体布局依山就势,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沿着院内建筑,依次看到观内许多殿,玉皇阁、吕祖殿、圣母殿、三清殿、三丰洞等,各位道仙依次而住,门口的牌子简单的记叙着他们的故事,道观在一片寂静中更加障显了他的神秘。我闭口缄默,生怕自己的粗心和鲁莽打扰这份清静。想观中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十月初十的庙会时刻,香客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带着希望和虔诚,来此烧香求卦,以此让自己对生活充满期许,这观里萦绕的香火,想是被托付了多少重任,所以香烟袅袅,香火不断。每月的初一十五,就近居住的人也都会来此,祈求生命无恙,凡事皆顺。观中的龙爪愧上系了许多红符,在微风中起伏,象是一个个已经完成的愿望在欢喜雀跃。登临观中,远望对面秦岭深处,只见山峰叠嶂,壮观如画,俯视又见渭水萦绕,如丝如带,市区高楼林立,万千景象,一览无余。眼前好像闪过一道岁月长卷,站在这寂静的观中,想想人的缈小与无知,只觉古人才清澈如水,远去的近来的,都在这空旷深远中留下些许墨迹。

  相传多年以前,张三丰居住在此。附近乡民偶遇张,深知三丰善长丹青,不料没备笔墨,张就用一瓜皮沾着锅灰在白布上给乡民写诗,诗曰:“泉引藕花束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求名心在闲难遣,明日马蹄尘土中。”字体笔走龙蛇,遒劲飘逸,游转飞动,奇异独特。另一则是这样的故事:张三丰在金台观居住时,常帮助乡民干活,亲如一家,有天有位姑娘送饭至张,三丰吃完,见罐内还有米粒,便双手捏罐耳,边捏别舔,瓦罐便象皮囊一样,被捏个里朝外,如今这个翻耳瓦罐还存于三丰殿,与其人一起供人上香瞻仰。

  人说字里见乾坤,书中见岁月,这简单的故事却形象的把张三丰的才华品行展露。我们想象道士张三丰通儒学、善书画,工诗词,余生里和众弟子一起在金台观里诵经文、*武艺,帮乡邻,渡众生,为后人留下许多思想之宝。观内一面墙壁,专门写有古代人的孝贤故事,跨年代之久远,故事之理深,让人于感动中惭愧不已,我想这也就是修观人的初衷吧,将张三丰的“仁慈悲悯,忠孝信诚”的思想传承,让中国古文化在民众的身边流淌。“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这样伟大的才思,放在哪个朝代也不会过时。时间淹没了岁月,但历史却不会漏掉其中的精彩。内容广泛的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内容包罗万象,以道学、仙学为主旨,融入医学、文学、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讲求半空度世救人,长生成仙,并与其他宗教一起,受岁月浸染,为人类思想中保持和发扬了许多美好。

  阳光依然明媚,只是已在这观中浅浅的走过一遍,有些东西依然还是一知半解。我从仰望中走进,从敬畏中走出,走出这一院的凝重。看庭院深深,放眼长空,一阵轻风走过,几片叶子沙沙作响,想这院内的树木花草真是幸运,不仅得日月清辉之照料,同时也因了这样思想的熏陶长的苍翠挺拔。百年的古槐,在蓝天的照映下,沐浴着盛世和风,它该是吸取了多少岁月的精华,直到茁壮,叫人对它也充满了好奇与敬意。那老去的枝,粗糙的杆,是否可以了悟人世的代谢;那似乎触手可及的太阳,是否能读懂诸多信众的心。“天地合一,顺其自然,”我也愿我和所有人一样,在这尘世的鼎沸声中获得宁静,不为繁华所累,不为名利之争,同自然一起,如山间清风,来去自如或如一曲行云,看遍朝阳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