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希拉穆仁草原 21日早7时,吃罢早餐,乘车赴希拉穆仁草原。该草原据说是草原英雄小姐妹出生地,距离我们住地约90公里,开车大约1。5小时。希拉穆仁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希拉穆仁蒙古语意为“黄河”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俗称“召河”,因在希拉穆仁河畔有一座清代喇嘛召庙“普会寺”而得名。寺院原为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宫,建于乾隆34年(1769年)。寺内二重殿洞,雕梁画栋,颇为壮观。普会寺背后环绕着希拉穆仁河,跨过河上大桥可达阿勒宾包山上观赏草原风光,一望无际的景色,让人如醉如痴。这里还是达茂旗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内蒙古最早建立的旅游点。 祭敖包 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的生活如今还保留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每年的阳历五月或七月居住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兄弟都要举行隆重的民间仪式——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古老*俗,当漫步于空旷的大草原上,远远看见山峰上、丘岗旁高耸的圆锥形石堆,还有那飘动的彩带和柳枝。这就是神圣敖包——草原上的人们与大自然沟通心灵的标志。 敖包有用石头垒起的,也有用柳条围建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敖包形式大体一样即在草原的高山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体。其数目各地不等,有的单独一个敖包,有的是敖包群,即7敖包并列,中间大的为主体,两回事旁各陪衬3个小的;也有的1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3个小敖包,成为13个敖包群。中间的主体敖包为3层塔型阶台,上竖旗杆悬挂经旗(白绸子,书有梵文)各个小敖包只垒一层平台成为馒头型,上插树枝节。据导游讲在举行敖包祭典时,在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绸布条或纸旗,还在敖包与敖包之间用绳子悬挂很多五色纸旗或绸布旗。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夏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要坐着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带着祭品赶来。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祭礼仪式上,主祭喇嘛坐在敖包前摆满供品的长方形桌子后,手数法珠,念念有词;两侧有两个中年喇嘛坐在敖包前手持大型法号,其他喇嘛毕恭毕敬,跪在他的前边,牧民群众围跪在三边,面向主祭喇嘛。当主祭喇嘛发出祭祀开始的经令,法号奏出深沉粗犷的音调,众喇嘛和牧民双手作揖念咒。最后,参加祭祀的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绕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并将带来的祭品牛奶、洒、奶油、点心、糖块撒向敖包。祭典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这就是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现在,一些较大型的敖包祭典除传统的仪式和活动项目外,又增加了商品交易内容。如巴尔虎草原上的宝格德乌拉敖包祭典时就形成了一个“草原集市”。 我们团53人到达敖包这个地方,与另一个团一起祭敖包,看着远处的蓝天白云,地平线与天是一体的,牧草呈黄绿色,不像我想象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色,不过倒也是“天苍苍,野茫茫”。一望无际的草原,云朵很低,如白色棉花团飘荡在天空,仿佛随手就可以摘下一般;天与地如无边际,就那么自然而然连接在一起,远处洁白的蒙古包如白色莲花盛开在黄绿色的草原上,汽车在天边奔驰,一切看起来是如此和谐。风吹过来,夹带着草原青草的味道,很清新,也很惬意。好一个云淡天低好景象! 骑马漫游 乘车抵达草原后,接受蒙古族迎客—— 敬献下马酒!前来迎接我们的是两个蒙古族小伙子和一个蒙古族姑娘,她们端着用银杯盛满的美酒,献与我们,我们用无名指沾酒向上献天,向下献地,再献朋友,最后献自己。进行完敬献下马酒仪式后进入蒙古包稍憩,随后便是地道的蒙古午餐。我不堪羊肉味,便胡乱吃了几口,就到蒙古包外欣赏草原美景,等待骑马漫游草原。 下午三点,我们进入马场。因为是第一次骑马,很有点胆怯。我在马场的马师带领下,穿上了马靴,目的可以保护脚腕,小腿。戴上了白手套,是为了不磨破手。在马场,几乎时时刻刻,只要留意,都会嗅到空气中马粪独有的气味。马师们日夜与马相处,对各种事故的体验比游客多。因此,他们提醒我们,不要到马的后侧,防止被马踢到等等。 换完装束,终于可以骑马了,我在马师保护下,骑上马背,这些马都是训练有素的马,很听马师的话。马师一声令下,马儿开始随队伍前行,我骑的是一匹枣红马,性子比较烈,在骑行中总是喜欢摇头,仿佛想将我摔下来一般,我只有左手抓紧马鞍,右手勒紧缰绳,小心翼翼前行。 骑在马背上,看着在广褒的草原上,马群奔腾,伴着飘荡天边的白云,鼻尖嗅着草原特有的气息,耳边风飒飒掠过,由此情景引发的内心触动难以言语。我们骑马途经沼泽地带,在此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牧草,委实半人高,风掠过时,颇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沿途访问了牧民家庭,亲临蒙古族家庭、品尝牧民自做的蒙古白食——奶制品。有牧民自制的奶茶,炒米,果条,奶酪等食品。骑马漫游草原,真让我感受到别具一格的草原风情! 草原,以独有的胸襟包容了我们的任性,以无边的浩瀚无条件的接纳了我们的一切。突然想起老舍先生的《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全羊晚宴 骑马归来稍憩,便是烤全羊晚宴。据导游讲,蒙古人杀羊是很讲究的,正确的说法是切断大动脉,这样杀羊一般不会流血,而且羊死的也比较痛快(如果抹脖子杀羊,那羊可遭罪了,得等到血放完了才死)。 蒙古人杀羊是温柔的,并无血腥的味道;蒙古人杀羊是迅速的,动作快者不超过半小时便可肢解一只全羊;蒙古人其实爱羊的,熟练的杀羊人只需一把小刀。 在烹制整羊主要方法是:选羊一只杀死,用水烫去羊毛,掏去内脏后,一是用白开水煮熟蘸上配好的佐料良用,二是将佐料放入羊腹腔内,将整羊放在烤炉内烤熟食用。后者是在过去蒙古族饮食“火烤羊肉”的基础上与“烤鸭”的方法结合而成的。出炉时香味满室,色泽好看,皮酥脆,肉特香。 晚餐时分,我们入座后,一只浑身呈棕黄色,戴着红绸的烤全羊被推了上来,香飘满室,令人垂涎。吃烤全羊还有一套隆重仪式,身着蒙古袍的小伙手捧蓝色的哈达高颂《全羊赞》来告慰羊的在天之灵。吟诵完祝词后,几位身着蒙古袍的青年男女唱起了悠扬而高亢的蒙古歌,为全羊超脱和祝福。后邀请了本团中扮演王爷王妃的夫妻为全羊剪彩,在全羊背上轻轻划一十字,代表吉祥如意。然后左手端起酒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沾一下,向天弹,再沾一下,向地弹,感谢天地赐予生命与福禄,最后再沾一下,在自己额头上轻轻地划一下,意为保佑大家平安、幸福。为方便用餐,分羊师傅将羊背改刀切成小块后供客人食用。整个蒙古包里充满着欢声笑语,体验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与豪爽。 全羊席上,还安排了凉盘、热菜及饭食。吃罢晚餐,我们各自回到蒙古包,将行李整理好,准备观看稍后的蒙古族篝火晚会。 蒙古篝火 丰盛的晚餐过后,迎接我们的是草原人民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篝火晚会。这可是草原之行不可缺少的晚间节目。据导游讲篝火晚会的由来:是草原人民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之后,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可以驱吓野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对火产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外出打猎满载而归,互相庆祝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过程中,便互相拉手围着火堆跳舞以表达自己喜悦愉快的心情,这种欢庆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会。 夜晚的草原宁静多情,夜空没有遮拦,可以尽情欣赏满天繁星,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水泥场地中央架起一个火盆,里面用干牛粪做燃料,空气中飘荡着草原独有的草香和着牛粪的味道,在熊熊的篝火旁,大家伙都手拉手围成了两圈,绕着篝火学跳起蒙古族的安代舞,篝火映红了夜空,映红了笑脸,这一刻将成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一道艳丽的霞光。 我们团的朋友演唱了《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夜色美》等美妙动听的歌声在草原上空回荡。歌声粗犷中带着原始,嘹亮中带着开阔,给人的感觉不仅是一种赤诚而热烈的美,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无边的力量。耳熟能详的《敖包相会》也引来了众多人阵阵合唱。 篝火晚会在歌声与舞蹈中结束,人们仍余兴未尽,今夜无眠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