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让孩子走出“蜗居”
 
 
修改时间:[2015/07/28 12:07]    阅读次数:[493]    发表者:[起缘]
 

  翟女士的女儿今年三岁半。有一天她带孩子在楼下玩耍,正好有一堆新土,是准备种树用的,几个孩子们很高兴地在上面玩起来。在大人看来很普通的土堆,孩子却如获至宝,玩得不愿离开,直到晚饭时间,翟女士也不忍打断孩子的兴致。可是当邻居一位小男孩也想与小朋友一起玩时,却遭到他妈妈的阻止,那位妈妈还对翟女士说:“你怎么让孩子玩儿这个?太脏了!”搞得翟女士愣是没搭上话,气氛有点尴尬。

  该不该让孩子玩沙土?孩子的兴趣与卫生的矛盾应如何解决?翟女士感到困惑。

  现实生活中,翟女士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在的生存环境与前辈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每家都有一群孩子,附近同龄人很多,况且住平房的多,楼房少,大家经常可以在院子里自由的游戏,孩子既锻炼了体质,又学会了与伙伴们相处。应当说原来的环境更适合孩子,对他们的社会化有很大益处。所以那时候的孩子很少听说有心理问题,性格孤僻的也少。即使残疾孩子也常常性格开朗,关系好,互相真诚相待,甚至不在意伙伴们拿身体的缺陷开个玩笑什么的。

  翟女士的女儿对沙土感兴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对她来说很新鲜,很难得。沙土堆是可以变幻无穷的,可以挖河,筑长城,造火车,蒸馒头,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想象塑造出她熟悉的动物、人物,她可以光脚丫在上面走来走去,这是她从未有过的体验,比在床上的感觉更刺激,因此更具有吸引力。总之,沙堆是孩子自由的天地,进了沙堆孩子就像鱼儿跳进水里,鸟儿飞在蓝天,她怎么会舍得离开?这说明今天的环境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孩子每天面对的是几乎和大人完全一样的规规矩矩的生活,“两点一线”。机械化用于生产是一个进步,而用在人身上就缺少了乐趣,限制了人的发展。何况孩子正是长知识的时候,他的知识不仅要在书本上学,更要在生活实践中学。

  类似玩沙土这样的活动,不是能不能玩的问题,而是孩子这种机会太少了,怎样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与这样的活动,是家长应当动脑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拿大人的是非观制约孩子,他们对未知世界好奇,需要探索,需要发现,我们的任务是给他们提供探索发现的机会。沙滩,树林,草地,菜园,甚至商场,公交车,人群,都是孩子成长的园地,不仅长知识,还培养品质、意志。有家长可能觉得小题大做,不就是一堆沙土吗?有什么可探索的?可在孩子,就好比大人的一项新工作、新任务,好比一次技术革新,孩子的许多见识就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举一个简单例子:孩子堆好了一段“长城”,可是另一个孩子的长城恰好与你的相遇了,怎么办?这就需要两个孩子去处理,有时可能互不相让,有时可能会经过协商顺利解决。交涉的过程就是学*交往和处事的过程。这与在家里与父母家人相处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中学还不敢与别人打交道,令家长担忧,而有的孩子却落落大方?如果家长从他小时候就鼓励与人打交道,就不会出现见生人就打怵的情况,就有较高的情商,长大后求职创业都水到渠成不在话下。

  至于卫生问题,也不能不考虑。世界上的事往往益处和弊端并存,二者掂量一下轻重而已。孩子游戏就要大人付出精力和时间,孩子衣服脏了要洗,必然占用时间,有时还会划破手指,包扎又要花时间,孩子还要忍受疼痛。但和孩子的成长比起来,都是小事儿,是暂时的。现在有的孩子上中学了,大人才着急起来,又是陪着熬夜,又是找家教。甚至大学毕业找工作找对象了,成人了,家长还在使劲儿。还有的孩子甚至反过头来怨家长无能。如果家长让孩子从小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并把道理讲清楚,找工作说不定比大人还闯实!

   为了孩子多锻炼、快成长,家长就多洗几次衣服。游戏中任由孩子想象,不要以“是”和“非”的标准下定论。比如孩子的“长城”可能不太像,“馒头”不够好看,没关系,只要他兴致勃勃就行,应当鼓励他去想象,这样有利于挖掘他的潜能。注意安全是必要的,但不能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