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买了两本杂志《读者》和《思维与智慧》,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书了,我想把阅读的*惯重新捡起。《读者》涨价了,6元一本,但说到底还是值得的。《思维与智慧》倒是第一次知道,没想到它卖的如此好,最新一期也只有最后一本了,封面有点翻卷,想换一本也不能够。内容确实不错,于是买了下来。这么好的杂志,我居然现在才知道,回去翻阅,几乎每一篇都很棒,让人爱不释手。 从前,我极少涉猎教科书之外的实用性书籍,几乎都看些无用的小说,外加一些美容化妆之类的书。《大学语文》里,胡适的一篇演讲稿当中有一句话:性之所近,力之所能。这八个字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毕业前夕,我们把大堆的教科书当做废纸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贩卖,这件事听上去很悲哀,但这悲哀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更是教育界的,这个时代的。那本《大学语文》我终是没有舍得卖,只因为“性之所近,力之所能。”这八个字。 参加工作以后,我依然尽看些无用的书籍,我以为我完全可以为自己构建一个小世界,那里,很纯净、很简单、很洁白。对于那些官方的、政治的新闻几乎出于本能的排斥,看到我就觉得头疼,提不起兴趣,因为我知道里面有太多虚假的成分。有时候我也悲哀的参与其中,更有时候,我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被轻易的激发出来,无奈又无力,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在时代的洪流里,个人的命运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自己。 都说文学是为心灵服务的,这话没错,但说到底,它最主要还是为政治服务的。你可以不懂政治、不理财经,可是它依旧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虽然我竭力的排斥,但工作的性质及其对自身的磨练,还是不可避免的为我的思想及思维方式打上了一些烙印。 我开始关心政治,学*法律、试着了解财经方面的知识,*惯性的关注国家最新政策法规,尤其喜欢看一些评论性的文章。那些敢于说真话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的很了不起,我很敬佩他们。 因为有了更加宏观的视野,我渐渐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那狭隘的个人主义的视野,真正就是:见少识窄。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心怀梦想与理想的人,直到今天依旧是。我也知道我现在还怀有这种情怀,这让很多人听了觉得很可笑。在社会世俗的定义里,我的年龄表明我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成年人了,应该成熟、学会妥协。但我觉得自己依然是孩子,依然保有着一颗童心。 文学,本就根植于真实的生活。谁说它不食人间烟火,越是通俗的越流传的久远。我从不掩饰我对文学的喜欢,注意,我只说喜欢,不说热爱甚至酷爱,那太过浓烈,我还远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因为我一点都不高尚,我很俗。我也豪不掩饰对金钱的喜爱,因为它是一切理想或者梦想实现的根基,没有金钱做支撑,都是虚无的花架子。 现在,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赚钱,想赚很多很多的钱。俗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真金不怕火炼,人心就怕人民币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脆弱,除了亲情,有血缘做纽带,永远断不了之外,其余的皆可断。当然,真正的友谊依然存在,只不过它稀少而珍贵,拥有了就要精心呵护。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件事,你以为和你毫无关系的,其实有关系,你与你喜欢的、讨厌的都不是割裂开的,而是始终紧密相连的。与其排斥,不如包容,这样,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路会越走越敞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