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洞庭风月岳阳楼
 
 
修改时间:[2015/06/28 15:07]    阅读次数:[558]    发表者:[起缘]
 

   时隔二十年,有幸再次登临岳阳楼。前一次对岳阳楼印象最深的莫过诗仙李太白老先生留下的真迹:“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木刻对联。这一古色古香的木刻着实影响了我很长时间,以致我在羊口海边、坪北高原经常念叨这仅八个字的对联,偶有回忆就将这能产生辽阔悠远意境的古联,借作催眠的浮想,颇有收益。

   也许是对风景名胜的人文气息逐渐有所觉悟,也或是心胸稍微开阔了些,这次仰着脖子认认真真反复默读了“岳阳楼记”,顺便对369个字的行揩草隶套路作了即时欣赏。而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考,似乎比过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及至离开岳阳多天,由这名句引发的联想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停歇。

  公元215年三国前期,吴国大将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阅兵台,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兵台临岸而立,登上阅兵台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卒可尽收眼底,这座阅兵台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到唐朝时期这阅兵台开始称作岳阳楼。1045年, 滕子京依当地民众的支持,在废墟遗址上重建了岳阳楼, 重建后他托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同榜进士、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以超然胸怀,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楼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而名播天下。

   岳阳楼在近18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多次。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 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

   当前很多旅游景点逐渐在被商业化所取代,其自我品质在不断迷失。在这点上,岳阳楼则多了一份坚守,一种忧乐观上的精神坚守。也因此,还得感谢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要说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岳阳楼与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相比,其宏大气势和建筑规模都稍逊一筹,与现代高大建筑相比,岳阳楼更是毫无疑义地被比了下去。然而,岳阳楼在人文精神层面所涵盖的价值,却是独特的,也是其他名楼和大型建筑都难以超越的。在这个意义上,岳阳楼不仅是一座历史景观,更是一座人文牌碑。岳阳楼在让你看到其独特景观的同时,悄悄地把你带入深思,引你对人生观产生思考,一种对大众对社会先忧后乐态度的思考。

   范仲淹老先生能写出留芳千古的名句绝不是偶然的。单说他在饶州(今江西鄱阳县)离任时,百姓感戴其德,万民空巷相送。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如此受百姓拥戴,是他一生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己任的必然写照。与他同时的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写道,范先生从小即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应该说,范仲淹的高尚境界,代表了历史上众多仁人志士的思想抱负和高尚情操。

  古人的忧乐观尚且达到如此境界,结合今天的发展观,我辈应当给“先忧后乐”思想赋予什么样的精神内涵呢,我们的公仆们又该作些什么思考呢?九品芝麻官徐九经经常念叨一句家常话: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受听。当官不为民忧,其乐再欢肯定不痛快,为民而忧,其忧再苦一定有乐。此例不必凡举。

   洞庭风月是别致的。在岳阳楼前看月,如果那月光静悄悄地给你带来一份愁思,那就对了,那是她在呼唤你一定 要对天下之事有所忧耶。在洞庭湖畔赏风,假如那微风轻轻地给你一份喜悦,那一定是你良好的为人处世品格和风骨换来的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