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从看见到幸福了吗
 
 
修改时间:[2015/06/26 21:07]    阅读次数:[537]    发表者:[起缘]
 

   经历决定视野,积淀决定高度,读罢柴静的《看见》与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对新闻工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钦佩他们拥有敏锐的视角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的同时,心中也会不自觉地做一些对比。最初情感一举战胜理智,立刻就在心中分出了一个喜欢与不喜欢。然后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正如邓小平在许多年前说:每一个都可以从这段话中读出不同的含义来,有人读出痛苦,有人读出伟大。但不管你怎么想,在目前的局势下,都得这样做,而且越是高层,对其中深意理解得越深。所以又带着白岩松所讲的理智与宽容对这两部作品重新审视,以求尽可能客观。

   或许是出于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易情绪化,柴静的《看见》轻而易举就抓住了我的心。从初入央视的青涩,到新闻前线独挡一面。柴姑娘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细腻的感情,而又不乏深刻的感悟。不论是双城的创伤,还是到同性恋的故事,再到后来的征地。在柴静的作品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就像她给陈虻的回答:我关注新闻里的人。许多时候我们一味追求新闻的客观性,于是给新闻打上了冰冷毫无感情的印记。但是透过冰冷的外表,新闻说到底还是一个个人构成的。所以我个人比较喜欢柴静富有感情的文字。嬉笑怒骂一目了然。

   经历决定高度,柴静相较于白岩松,作为新闻人的履历自然是逊色了不少。不论是在新闻还是现实生活中,虽然经历了十年的历练,但是她身上的戾气并非完全磨去。在她的文字中,她对社会人生行进了深刻的思考,是把自己直接摁在荆棘密布的生活上,触及到社会最底层的一面。她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社会,敢于说出别人所忌讳的东西。一定程度上,读柴静的文字感觉心情是澎湃激昂的。书中的每一场经历都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所以很能启发人思考,让我感动的同时,又不乏对人性的震撼。

   白岩松相对于柴静来说就沉稳理智的多了。初次阅读《幸福了吗》,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在央视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参加了无数重大报道的记者来说,应谙知中国社会的弊端,所以期待着他能在作品中对民生,政治,经济等重大方面有一些真知灼见。但是整本书中他都是泛泛而谈,提到了问题的表面,却没有深入全面的分析。每次收到上诉信,看到示威游行,为什么就不反思会什么会出现这些?如何去避免这些。相反他笑着说:还真是打过仗的样子,走到哪儿,也有示威的了。在白的书中,同样叙述了许多采访经历。如果说柴静的采访是对下层人民的采访,是对人的挖掘,那么白岩松记叙的这些采访就是截然相反的大场面了,从港澳回归,三峡大坝,到悉尼奥运会中,白岩松花重笔墨描述了的是自己为了这些采访做了哪些努力,获得了什么嘉奖荣誉。而且字里行间感觉白岩松特别会对领导说话。虽然作者努力传达谦逊,但是我感受到就是一种炫耀。

   当然白前面写自己青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后来采访蒋丞稷,丁聪,杨振宁这些人的时候,到后来的家庭宝宝,我个人觉得写得很真实,很有吸引力,而且他还比较幽默。比如他写到:本台最新消息,本台记者报道,本台着火了。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好的新闻媒体人,也是一个好老公,好爸爸。

   同样是新闻媒体人,柴静的文章读来感情细腻,爱憎溢于言表,文笔稍微凌厉深刻。白岩松的文章则宽厚平淡,文笔幽默质朴。这与个人经历和视野有着极大的关系。我想当我们读十年前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时,一定读到也是一个年轻气盛的白岩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