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读《启迪-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有感---花开随水的梦
 
 
修改时间:[2015/06/22 07:07]    阅读次数:[524]    发表者:[起缘]
 

   我是个不精于写作的人,但每每遇到喜欢的书时却总想着能够记录下一点便好。不求多华美,心情舒畅,真实有情便可。

   ——题记

   起初的想法颇为单纯,只将它归为消遣一类,闲暇时打发一下慵懒的时光。但现在我却更愿意相信,是冥冥之中注定让我与它有这一场邂逅。翻开它的那一刻,我是惊喜的,并且我甚欢喜的是这个惊喜一直伴随着我游览了整个西蒙兹的世界。

   这是一本专业性颇强,但又处处显得随意任性的书。我用专业的视角准备去读它,但很显然,它让我的这些想法变得有些哭笑不得。

   平凡的切入,介绍了他尚且幸福的童年。他的家乡有蓝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郁郁葱葱的草丛,年幼的他还不知将来他要干什么,只是安静的躺在草丛中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直到长大,他感慨长长的高速公路贯穿了整个草原,急促的鸣笛声打破了这份自然的静谧。以至于他后来的关于风景园林的作品都在追求儿时曾有幸体验的这一份纯真。

   决定他的这一追求的并不只是他童年所看的那些我想更多的是他青年时期的游学经历。许多次,他讲“我几乎全部的风景园林规划观点都来自中国。”《启迪》中,我能感受到他对东方,对中国的赞美,这让我感动非常,却又异常惋惜。他在中国的收获源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大自然的海纳百川,另一个则是源于自然的厚重的文化积淀。

   我出生在九十年代的中国的一个小城,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老先生书中描述的中国的自然之美已经只能在寺观旁静静地古树下窥探些许了。当然,即便当时这样的美还随处可见,但也不是我这个尚且还在襁褓里的婴儿能够探得的。现在的我常在想,这些自然额叹息声是否还有人像老先生一样认真的倾听者?这样的倾听者现在出现是否显得太晚了

   老先生对于东方文化的喟叹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思想“道”和“禅宗”。对自然的尊崇让古老的中国散发出诱人的色彩。就像北京的护城河,明黄的琉璃瓦,鲜红的城墙,星罗棋布的街道。每一处都是文化窖藏之后散发出的气息。这是我印象里的北京。我不曾到过北京,不曾见过它的辉煌,而现在的北京我并不向往,尽管许多人都趋之若鹜。我一直希望她存在于我想象中那样美好的北京,护城河水还未干涸,静静地流淌,履行着它的使命,守护者这古老的城池。夕阳下,古老的城墙熠熠生辉,天坛庄严肃穆,等待着信徒对历史的朝拜。

   《启迪》让我感动的是每一份老先生对自然的心思,它不是我一次性看完的,每一次,我只敢看两到三篇,看过之后却还想再回味。每一次的两到三篇已然让我受益良多,夜晚躺在床上,萦绕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这样的梦。清澈的小溪旁,美丽的花丛,我置身其中,看远处,葱郁的绿林,耳畔回响的是溪水与鸟儿编织的交响乐,闻着花香,将一周的疲惫和压抑抛之脑后,这样一方山水,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们匆忙的脚步声,没有街道旁垃圾箱的腐臭,有的只是大自然和你,这样的美好伴随着我进入梦的深处。如果,有一天,世界不在执着于物质,每一个人都能在闲暇之余拥有这一份美好,是不是世界能少些许纷争?

   跟随着老先生的旅行,我想得最多的便是惋惜,到底在惋惜些什么,怕是只能在梦里才能分晓。现实中的我很是迷惘,20岁的我并不知道,面对这样的惋惜,我能做些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此刻也唯有写下想和寥寥几笔共鸣了。印象中老先生父亲的话让我热泪盈眶,“因为你曾经路过,世界因此变得更加美好,这是非常重要的事。”眼泪的湿热提醒着我这一刻的心情是激动的,我不知年少的老先生听到这句话的心情是如何的。但现在的我只能想到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究竟错过了什么?过去的年岁走过了便是走过了,现在再去回味时,当时竟什么也没有留下,现在我只希望在未来,我能呵护心中那个美妙的梦,不让他在经济飞速碾压自然轨迹中消失殆尽。

   今天是旅行结束的时候,结束得毫无征兆,苦于资源有限,只能在这样废弃的纸张上写下我一腔的激情和那颤抖的心事。我不知道看完《启迪》的其他人是否有我一样的美好的梦。但我希望它终究有一天不再是梦。这半个月是它伴随着我的每一个与自然相携的梦。老先生西蒙兹这个可爱的老者用他一生的经历给我编织了这个美好的梦境。而它也将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深入心扉。感谢那个可爱的老者,西蒙兹在我21岁生日的时候给了我这一份如此与众不同如此珍贵的礼物。

   2014年11月

 
 
 
上一页:悟梦
下一页: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