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麦收那些事
 
 
修改时间:[2015/06/17 15:07]    阅读次数:[575]    发表者:[起缘]
 

  但凡农村土生土长的乡里娃都知道麦收是怎么回事,或亲历或眼见。麦收有虎口夺粮之称。且不说风云变幻的气象,自古有“五月天孩儿面说变就变”的不确定因素,君不见中午还是艳阳高照,过晌就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更是那时不我待、季节不等人。有道是麦熟三晌,收早了怕减产,收晚了又怕来不及。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夏季粮食作物的生长,晚种一天,等秋收就要晚熟三天五天,甚至是十天半月,故而麦收虽不是工作量最大的季节,但却是工作效率最高的季节。农民兄弟恨不能一天当三天用,早起满天星,晚归星满天,一天两头不见日头。一个个累的吃不消,真是苦不堪言。但见到丰收的小麦时,又是喜展眉梢,那真是痛苦并快乐着。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麦收的一些烦恼在逐步消失。

  综述麦收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人民公社时期,二是包产到户时期,三是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合作社时期。人民公社时期,科技相对落后,生产条件差,生产工具简陋,一大二公现象突出,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状态。每年的麦收都是一场恶战,男女老少齐上阵,收割以妇女、识字班为主力部队,青壮年以运输为主,处于假期中的小学生则是辅助力量,有老师带队捡拾散落在地里的麦穗。

  人民公社时期大的村庄可分为若干个生产队,并且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生产。麦收中,生产队一般早上不上工,怕有露水,收割的小麦不易晒干,每每都是早吃早饭,在队长的高喊下出工。“一队的社员注意了,妇女、识字班,磨好镰刀,到西南湖瓦坟子割麦子。男劳力备好封车绳子,羊角棍子,担棒到西南湖小台湾推麦子。”……

  骄阳似火的麦田里,镰刀纷飞,一把两把三把,一个个麦个子就站在麦地里。收割的人员速度还是有快有慢,割得快主动帮助割得慢的,携手并肩前行。

  运输和收割一般是压茬进行,第一天割了第二天运,或者上午割了下午运。运输就是把分散在麦田里的麦子集中到生产队的场里,唯一的工具就是胶轮推车,来不及时还采用最原始的肩挑人抬来辅助运输。用小车推麦子不光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垛不好、封不好车,中途就会散落,重来就更难封车。由于麦子已接近晾干,非常蓬松,故而麦子车垛的很高,行走在麦田与麦场之间的生产路上,只见麦垛不见行人,远远望去整个车队好像一座座麦垛在烈日和风下漂移,其中的酸甜苦辣非亲临难以体会。

  约莫好休息时间,只见从村中有位老太婆肩担着一对梢桶,手上提着一篮子,直奔麦田而来。这是生产队长安排的送水人员,来到地头,放下提篮,摆下碗,把梢桶的水舀到碗里。为增强防暑降温效果,这些茶水多数为大叶子茶、山楂红枣茶,偶尔也有绿豆茶。这时割麦的、推麦的借休息的空隙一阵狂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麦收的另一支队伍,那就是被称作“吃国库粮”的工人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每年麦收都抽调大批人员,组织支农。当然,受支援单位必须是该地区的先进村庄。他们有集体乘专车(一般为解放牌敞篷车)的,也有骑自行车的,但都是自带干粮,中午农民放工回家吃饭时,他们则找一片树荫或场用屋地,或*地或垫一块石头,拿出自带的干粮,享用午餐。稍事休息便继续收割,直至夕阳西下。这样的受助每个村庄只能享受三两天的时间。

  为达到颗粒归仓,收割运输完毕的地块就是小学生的天地,一般情况下有老师带队来完成麦田里掉落麦穗的捡拾工作。而运到场里的麦子下一步就是脱粒了。脱粒原来叫打场,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把麦个子拦腰铡断,一分为二,无穗的一段分给社员做烧火柴,一般用于摊煎饼;有穗的就是摊在场里用牛拉着碌珠碾压,分出麦子和穰子,麦子借风扬净晒干,留足爱国粮之后按照“人七劳三”的分配方法分给社员,麦穰则打压松散垛垛储存,作为冬季耕牛的饲料。也有为了使用麦秸搭苫子时,就把整个麦子用人工的方法摔净麦粒,梳理整齐备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机得到推广,逐步使用了谷物脱粒机、脱谷机等等。

   再就是包产到户时期,麦收不再需要生产队长的安排,而是农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什么时间出工,什么时候收割,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脱粒,总之是自由安排,不在受制于人。整个麦收还是延续了上阶段的程序,只是随着农机的普及,有的农户使用了小型机器收割,有的农户使用拖拉机运输,各户都有了自己的场地,最大的不同是粮食产量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提了。

  还有包产到户麦收的一大看点就是——看场,小麦脱粒后,干度还达不到入库标准,为减少晾晒过程中来回运输之苦,晚上把小麦垛在场里方便次日再晾晒,为了安全起见,就地建起简易棚,夜间留人看守。家家户户的麦场里都顶起一小棚,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下的麦收可谓是土地流转的农民合作社时期,随着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联合收割机成为麦收的主角。轰隆隆的机器声,伴随着翻飞的麦穰,一袋接一袋小麦就摆在地里,然后直接运回家中,晾晒在院落或路边的硬化路面上。麦穰也无了用武之地,焚烧这不又成了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成为这一时段治理工作的重点。

  如今的麦收已不再是兴师动众的人海工程,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兄弟再也不用手拿镰刀,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一季麦收而脱一层皮,累弯了腰,也算是享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