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242030 “无为”,这是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说过的一个名词,更有人将其理解为“不作为”。“无为”的含义真是这样吗?而这个名词,和黄帝思想治理学,究竟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84201 5月21日,《黄帝治理学探源》采风摄制组来到河南鹿邑老子故里,探索“无为”。 84202 老子故里的一个大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巨大的老子雕像,浩然于天地之间。四周高壁上刻着不同历史时代画家们所绘的老子画像。同时,数组青铜塑像还描绘了许多有关老子的著名故事:周室守藏吏、西行出关、函谷关著书…… 84203 老子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德道文化的创立者,其亲笔所著的老子五千言——即《德道经》,通行本称为《道德经》——为后世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84204 老子思想中,最知名的是“清静无为”。从字面意义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内守的、柔性的态度。但事实真是这样吗?若这一解释成立,那么其与黄帝文化中“道生法”、“强生威”所体现出的一种刚性文明、积极态度,岂不恰恰相反?而后世又为何将其合称为“黄老文化”呢? 目前在考古资料尚缺乏有力的证据前,而通过学术思想的源流分析,我们也许可以窥测出二者之间的端倪。 84205 老子说:“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作为本源的道,本身是无比简单的——大道至简。去认知本源的方法,必然是做减法,也即是“损”。 84206 在这里,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 从文字学及相关资料可以知道,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无”代表的不是“没有”,事实上,它是“道”的简称,在数字上,古人们直接用“?”来表述它,“无”即是“空”。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有无之相生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阐述的“无为”,即是“道为”,依道而为。“无为而治”的根本原则,就是遵守天道的自然法则秩序不违背与脱离。这一法则的核心是“万物尊道而贵德”,无为而治就是尊道贵德。 84207 老子的思想中,道即是本源。按照本源下的规则来做事,这才是老子所说的“无为”! 而这,几乎与黄帝的法道文化和治理学思想一脉相承。 仰望着巨大的老子雕像,编导们的眼前渐渐浮现出黄帝的身影、伏羲的身影。他们渐渐从远古走来,走向我们的心间,融化进我们的血液。情不自禁中,编导们齐声诵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 此刻,经典在传承。 此刻,我们心无旁物,唯有大道母亲无私关怀的暖流在身中流淌流淌! 此刻,我们真正领悟到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炎黄的子孙! 84208 我们即将推出《治理学》一书,作者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曾任武汉市?口区协和医院分院院长、《湖北中医》编委。现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管委会总顾问,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帛书《老子•德道经》校注、帛书《黄帝四经》校勘,《中华国学道德根》、《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等专著。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幼儿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丛书等。 daodu buy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是国学名家熊先生国学研究的又一丰硕成果。熊先生倾其毕生精力,以老子《德道经》为主纲,通览道学、易学、儒学精髓,创立了“一元四素论”、“三因论”、“唯德辩证法”、“道○德一论”、“圣人之治方法论”等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大系统论和方法论。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这部论著,可以说是熊先生集道学、儒学、易学等国学精华,仰观俯察,洞晓阴阳,显隐共探,纵览古今,通透太极白与黑境,明晓当今人类社会离道失德太久太远而造成的精神贫困,深悲人们因此所饱受的心身痛苦。熊先生以他磅礴的气概,以古之道而喻今之理,以今之道驭今之有,在人们丢弃道德而疯狂追逐物质享受的痛苦挣扎中,在人们精神极度空虚,性命中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关键时刻,适时地提出了以经典诵读为主干的“德慧智”教育理念,毋庸置疑,这是以道德救治人之心身的良方,也是先生穷一生精力辛苦耕耘的宿愿。 熊先生在本书中以他的智慧与洞察,深刻地剖析了当今人类社会离道失德已经滑落到最底线的现实状况,针对社会出现的大量不良现象,以及人们因失德、丧德、缺德所造成的心灵愚昧,以至于酿成心身疾病所带来的无比痛苦。由于社会教育所出现的失误给人们造成的误导,尤其是对下—代孩子造成的危害,让熊先生为之痛心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