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生命与书香
 
 
修改时间:[2015/05/18 23:07]    阅读次数:[545]    发表者:[起缘]
 

  是的,无论是孤独者的言说还是阅读是一种力量到我的生命特立独行再到让生命远行,每篇文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那就是书香。没错,我的生活天天与书香在一起,包括我从事的工作在内。可以这样说,我有生命的今天,没有一天离开过书香的浸淫,是书香让我自新、自爱、自立、自强并且自信。

  记得有句话这么说的:腹中有诗气自华。这里的华我以为不是做华丽来解,而是一种自信的力量和理性的光芒。当然,这样的解释可能是一种偏见,至于他人做怎么解于我一点都没有关系,但于我的确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来自心底的波涛就是让我如是吾闻。换句话说,自从心里播下了书香的种,生命就在天长日久的岁月里一天天地抽穗,发芽、成长直到成熟。我不否认有那么一段时间,曾经被一个叫泰戈尔、另一个叫纪伯伦的人所写的散文诗迷倒,他们的诗无论从语言还是到质地都散发着绚烂的色彩、思想的光泽,给我整个的感觉就是一座充满遐思空间的星空,使我深深地仰望并且陶醉其中,欲罢不能。后来生命遭遇到了鲁迅和林语堂两位先生,通过大量研读他们的文字,才让我及时抽身,找回了生命的自我。

  来自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很低调、很淳朴,没有任何的奢侈与妄想,更不会有丝毫的邪念和野心。我历来信奉这样一句话:随高随低随时过。看菜吃饭,不与他人比较,只和自己比较。拿精神生活来说,更是如此。我始终不相信现在的人因为某个专家或者教授的推荐去阅读一本与自己性情、心灵没有任何关系的书能获得启发、益处。这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读书是私人的事和他人没有一点关系。是的,常言说的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他人看来满心欢喜,正和我意,然而与你与我就不是如此。当然,话不是绝对的,但总而言之,在对待生命和选择书香的问题上,应该有自己的切入点,有自己的喜好才对,这样才能让生命灵魂滋润长大。为了更好地说明情况,我不妨将自己亲身所经历的一件事告诉大家:有一年,巴金的《随想录》在一次文汇书展上被一个出版社隆重推出,好多的读者都是冲着它而去,记得我当时也在场,一个记者看到我手里拿着两个蛇皮袋、一根扁担觉得很奇怪,就从很长的队伍里走过来采访我,他的第一句话就问:你是不是充着巴老的随想录而来,我回答:一个放马后炮的人如果有人喜欢我只能沉默。记者很聪明,什么话也没说就离开了,当时有很多人听到我说的话,一脸惊讶。我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也就是说,一个没有自己操守、品德关键时刻出卖灵魂的人即使他所讲的句句是真话,也不会激发起我对它的欲望。我说过,学*知识不是用来审时度势,更不是用来说教和欺骗,而是为了提升生命良知、开启心灵,更进一步地说是增加生命的理性和为生命建立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家园。为此,我鄙视那些把书香当作自己获取功名利益的工具,这样的人为我所不屑,更为我所不齿。

  老实说,我生命今天有特立独行的精神品质完全依赖于天天书香的相随相伴,若是没有书香同行,我不敢想象我的生命会走向何方,我的灵魂会不会和当下许多人一样漆黑如墨,只认得功名、利益,我真的不敢去想。好在生命于我没有假设,所以我十分庆幸自己生命的选择。在我心里,书香无疑是岁月馈赠的佳酿,让我灵魂得到饱足的同时还能诗意地栖居。是的,书香是我生命的维纳斯,更是我生命的灵粮,有了她,我不感到匮乏,不感到贫穷、饥饿,相反,我的生命永远与富贵连接在一起,即使生活里遭遇风吹雨打,我的生命之花也不会零落成泥,我的精神品质不会桃飘与梨飞!

  写到这里,笔者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人,她不是中国人,而是西方人,她的名字叫罗莎卢森堡,她写过一本书名叫《狱中书简》,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尽管是一本她与外人的通信集,然而,书中的语言就象她的为人处事一样,淳朴、热烈,更象她的感情一样细腻而浪漫,她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如此清纯而透明,细细读来,真是让人唇齿留香,历久弥新。她被誉为嗜血的玫瑰,但在我看来无疑是一支蓝色妖姬,绝对的上品。生命倘若与这样的上品在一起不能不发出由衷的感叹:无论面对顺境和逆境、亦无论是面对现实和死亡,它都会看见人性的光芒,从而促使你生命灵魂由里向外的改变并且发出心底由衷的微笑!

 
 
 
上一页: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