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生活的本质
 
 
修改时间:[2015/04/24 23:07]    阅读次数:[509]    发表者:[起缘]
 

  活着。这是最接近生活本原的两个字,是不夹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对生活最平淡的精准叙述。活着,简洁的生存表述;

  享受。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抛开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享受生活这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仅就理论意义上的享受生活,起码应该做到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自身得有超凡的修养、卓越的见识与资深的学识;而物质方面的享受,应该具备或持有超量资本储备或获取并运用权力的本事或驾驭事物进程的本领。在精神与物质上两者兼顾的人本来就很少,而其中能心境淡定地一分一厘、一花一草、一春一秋、一得一失之间睿智并缓慢地掰开来揉碎去,把方的圆的、长的短的、粗俗的精细的、高端的低档的、好的坏的、获得的放弃的、启用的淘汰的、喜欢的厌恶的、亲近的疏远的、长期的短暂的等等极端状态混沌而为一,不喜不悲、不恼不怒统统接纳、梳理而成享乐的一部分,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了,意中都怀疑其存在的真实性。恰如曾国藩《冰鉴》一书所述人才之神俊、精睿、筋劲、骨植、声清、色泽、仪正、容直、言平等“九证”,并定性兼德之人为:“德性纯粹,器识宏深,是德才兼备的完人,集中了‘九证’的全部优点,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更多意义是为评判各等人而定的高高在上的标准”一样,应当把享受生活做为一个标准,去界定幸福生活指数;

  品味。能够用心去品味生活,是高层次的生活态度。这样的人生姿态,要求人们要有一颗淡定的心,不为生活的琐屑事务而羁绊、不为烦恼而焦躁、不为突然降临的意外而扰乱、不为窘境所迫、不为金钱所诱惑,宛如老增入定,摈弃一切干扰,安心于自然而然;

  追求。有所追求,是人们提倡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但不要忘记了一句古话:‘有所图谋,必有所烦恼;有所贪欲,必有所惩戒;有所得,必有所失。’有了追求,自然就有了希冀;有了希冀,就平添了些许烦恼;

  解读。充满智慧的人生,是有见识、有学识的有志之士所首选的生活方式。这类人群在经历生活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分析、总结,用知识、智慧去寻找生命的真谛并力图解析之,从而赋予生活本身更多的内涵,使其变得更绚丽多姿起来;

  拼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们,自信心极强,富有挑战精神。对一切事物既怀疑又排斥,只想通过自身的检验来认证生命、生活的真实含义,从而实现自身的升华;

  学*。一生都在不停地探索、吸纳新鲜事物,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

  苦涩。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品尝的都是生活的苦涩。这是常说的灰暗、消极的人生,是我们不乐意、不希望看到的。但现实社会中不乏持此态度而生活的人群。或因意外打击或因贫穷或因不如意等原因,致使一些人采取了放弃的态度,被动地活着;

  艰难。心理晦暗,阴影重重,像个苦行憎,不希望被阳光照射,与煦煦背道而驰,生命里没有阳光、没有朝气,死水一滩。

  意中以为,生活的本质粗略地可以划分为积极、消极、平淡三个形态,恰似映射释道儒三家学说。佛教主张来世,本着今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人生必须经受磨难的思想而面对生命的,属于消极的人生态度;道家主张遁世,远离世俗,从容淡定,平淡地对待人世间的一切;而儒家持积极的入世生活态度,以天下之任为己任,济世为民,忠君报国。这种释道儒学说与积极、消极、平淡三种生活态度的对比、分析,其本身就让人很难把握,更不用说取舍了。惟因信念不同,所希冀不同而选择不同罢了。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生活,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但因每个人对幸福生活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所以幸福生活的含义也会随着生活的渐进而悄然发生着变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第一次具有10元人民币的支配权,当你用它给自己买了一块巧克力或者一个面包时,你肯定会有幸福生活的感觉;第二天你仍然拥有这个支配权,你又买了巧克力和面包,你仍然有幸福感,但已经没有第一次来得那么强烈了;如果从此以后你始终掌握10元的支配权,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不仅不再有幸福感,而且你会感到不满足。这是人之常情,不用指责,也不值得指责,这都是追求生活变化的动力。

  幸福、生活、本质,因人而异、因事而不同、因结果而改变。我们不能苛求一致,只希望你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时刻体会被幸福包裹着,被所爱的人爱着,被社会包容着,被温暖环绕着,似此还要什么?

  二零一二年一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