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书卷的灵光
 
 
修改时间:[2015/02/25 12:07]    阅读次数:[482]    发表者:[起缘]
 

  吧啦说:“先嫁书,后嫁人。”

  五六年级,曾老师给我们订了《小星星》《学生之友》《作文阅读》等各类文学报刊,记忆犹新的是他给我们分析作文报上的文章,“跳一跳,摘桃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事。那时我成绩好,数一数二的,有些趾高气扬。这些文章等于给我泼了一盆冷水,不再那么骄傲自满了。

  每次抚摸新到的报刊,内心都涌现难以言喻的欣喜若狂。这是最初的文学启蒙。家住乡下,每次上街,第一件事便是逛书店,我积蓄了众多压岁零花钱,甚至于把自己的生活费节省下来,少吃一顿饭,就可以买更多书了。

  每次父亲带我们去新华书店,总要挑几本好书。书籍赐予我灵性的光泽,生的皈依。走在大路上,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文学是人学,那些貌似无用的喜欢,总是会让你获益匪浅。学识和修养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透出来,多读点书,总是会不一样。

  初中时,我的阅读面开始拓展,而不仅仅局限某一类。《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中医药学》……书卷伴我走过孤独煎熬的日子,我总是惯于挑选一本喜欢的书籍,在洒满阳光教室窗户边上,静静阅读。这是最美好的时光,我不仅获得知识,肚子里有了些许墨水,而且,拓展了视野。懂得了许多课堂未教的人生哲理。

  高中,致力学*的同时,仍未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些癖好才是区别你与他人的地方。喜欢上了三毛、张爱玲、琼瑶、严歌苓、周国平、乔叶……在这些作家中,大多文笔老练质朴、深刻动人。我从大师的身上汲取养料,感觉到自己的梦想有了皈依和寄托。人,总得为活着找一个理由。否则便如同行尸走肉般悬浮半空。读书,读到最后,如同写文,比的是人品。切忌纸上谈兵 。

  我曾对好友欢说过:“平生两大爱好,一为读书写作,二为语文老师,良师益友。”

  买书、借书、藏书、读书、抄书、教书是海子生活的全部内容,孙中山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曰书,二曰女人。我开始收藏古人读书方法与写作技巧,发现了众多不谋而合,内心涌出难言欣喜。

  渐渐地,我读书有了固定偏好,钟情于心理学、哲学、文学小说。传记类甚为欣赏。读了《窗里窗外》《张爱玲倾城往事》、《滚滚红尘》、《窗外》、《大校的女儿》、《曹禺传》、《林徽因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生事业真堪笑,忍冻孤吟笔退尖”古人的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令人动容。值得称道与学*。

  后来,我买的书籍堆满了房间,床头、书柜、桌面……时不时拿出翻翻,是平生一大乐事。我家从小镇搬过暂住县城,让我有了更多读书机会。新华书店,报刊亭等等逛遍所有书店铺子,细细品读,一对上眼,合上心,便毫不犹豫地购买。周国平说:“阅读是我的情人,写作是我的妻子。”书香如梦,沁人心脾,活色生香,令人心旷神怡。

  大学间,主要去邻校图书馆借书,琳琅满月,心生艳朵。即便是读书不便,也经常搜载电子书。虽然学校藏书不多,但并没有阻挡我强烈的求知欲。写作理论、新闻采编、编辑出版概论,剧本创作等理论指导了实践,有较强实用性,只要真正热爱写作,这些书也并非枯燥乏味,反而趣味盎然。

  离开校园,社会本身就是一本大书,我要花一生的时间去阅读。

  雪小禅说:“一个好的作家必定是个杂家,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写作是最好的回归。”由此,我开始阅读史书、诗文、名著、科普、医药、辞典等等。业余,尝试各种社交活动。艺术文体类,练*羽毛球,书法,绘画、口琴、吹笛、刺绣……近期看完章子怡《艺伎回忆录》颇有感觉,深受启迪。不管是性善或性恶论,人到世间就是一个自我完善与提高的过程。

  一个同学问我:“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何用?”

  我回答:“那些貌似无用的东西,也许是未来你赖以生存资本。时间会揭晓最后的答案。那些书卷气浓厚的书生永远都会比别人多那么一点儿东西。而恰恰就是这点东西,将来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书相厮磨相纠缠的生相,其本身,就是一种丰富饱满的趣味人生。

 
 
 
下一页:失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