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非走不可的路
 
 
修改时间:[2015/01/01 23:07]    阅读次数:[553]    发表者:[起缘]
 

  听说过两个故事。一个胡说八道得一本正经,看似有了结果;另一个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看似只有过程。正说和胡诌反映的方式虽不同,但有些事本就是殊途同归的。更何况它们都无济于事,都无法改变真正的结局。你所走过的路,撞到的墙,被嘲讽的笑,这种种过程和短短结果,终会告诉你最真切的答案。

  第一个故事:从前有只猫头鹰遇到一只斑鸠,俩夜里活动的鸟类相遇当然喜不自胜,惺惺相惜。斑鸠问它:“你要去哪?”猫头鹰说:“我住的村里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斑鸠不以为然,说:“你只要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别说到东边的村,就算搬到赤尾屿,人们照样讨厌你。”猫头鹰毫不在意,继续往东飞去,夜色匆匆下,翅影显得格外倔强。结果,猫头鹰搬到了东村,人们仍旧厌恶它。

  另一个故事:据说有个年轻人背着行囊行色匆匆,在拐角却突然被人叫住,他仰头看见一个两鬓斑白的长者坐在路口。老头问他:“你这是去哪?”年轻人说:“换个地方,这里不适合我。”老头接着问道:“何去何从并不重要,是这里不够适合还是你自己不够合适呢?”“我生活的地方要符合我的理想,接纳我的一切,而不是强迫我去改变。”“这种地方有吗?”“有,只是少。所以要找。”老头儿像所有饱经沧桑的人一样,睿智地笑了笑,“你只要对自己做出改变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清楚认识自己,一味苦寻,任何地方都无你的容身之处啊。”年轻人轻蔑地一笑,置若罔闻,继续不回头地大步向前,背影映在地上,显得格外倔强。长路向来都是浩浩荡荡,但总有人孤身前往。

  斑鸠希望猫头鹰改变叫声,迎合村民;老年人希望青年收敛锋芒,自磨棱角,迎合生活。从客观上看,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改变自身,修正不足,确实可以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好感,避免总撞墙,更加有利地生活在这世上。这其中利弊就如某三流医院的广告一样,“改变一点,阳光千万”。虽然听起来恶俗了些,但毕竟改变自己来讨好别人这事儿干过了也是恶俗。

  猫头鹰不为所动,结果为人所厌;年轻人不为所动,昂首向前,又将如何?没有人可以一直锋芒毕露的,即使你是个热血青年,也终有心平气和的一天。所以在正确的时机,改变自身的弊病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未曾不可。

  古人总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而现在提倡发展个性,不随波逐流。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如何做都取决于自己。所要清楚的是无论你怎样逃避,也终究避免不了刀钝刃乏的时候,扑面而来的事物会将傲气一清而尽。就算自身不做出改变,现实这把刻刀也会将棱角一点点砍掉,然后磨平,显得光滑无比。但一味修正也不可取,总有人不满你的一切,听从他们而自损是个无止境的过程,更何况有些弯路向来都是非走不可的。我们要做的只须是在改变中坚持正确不当变的部分,在仅存的坚持中认清自我,认清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准了所要走的道路,才能既不消失殆尽也不平庸到底。

  大概第二个故事的结尾会是这样:许多年后,年轻人早已变成了老头,他回到了从前的那个路口等待,苍苍白发让他像所有饱经沧桑的人一样,显得睿智而且稳重。远处一个背着行囊满脸不在乎的年轻人正大步走来,残阳西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倔强。老头儿坐在路口,像从前的长者一样,他也将告诉那个年轻人一些似曾相识的话语。即便他不会听从,但那又怎样?生活本是镜子,充满了真假幻象,而我们所非走不可的路就在打破镜子的那一瞬间出现脚下。

  我们既是猫头鹰也是斑鸠,我们一直年轻也无限苍老,在生活这条浩荡的长路上,又怎会有人还是最初的模样?或者,谁知道呢。

 
 
 
上一页:放过自己
下一页:再会,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