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们一年了,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纪念老人家,心里总是有种难以言表的滋味。每当忆起,凄凉与无助的思念将我们围困,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眼前,熟悉的声音回荡耳畔 。逝去的一年里,每当我看到父亲的笔迹时,脑海里都会回放一段老人家生前的影像。无论地老天荒,血脉亲情让我一生难忘。父亲生在旧社会,贫寒的家境没有消磨他的意志。父亲一生为人正直,对待亲朋好友从无二心,与我的母亲一般都是心地向善,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是从不贪占他人和集体的便宜。对待子女的教育更是正面教育,从没发现父母的思想里有小农意识,凡事总是先为他人着想。这一点我们都继承了下来,继而教育我的孩子也是正能量。 黑暗的年代,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我的祖母在我父亲九岁那年,因手部刀伤感染离世,扔下了我可怜的祖父,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父亲和我的叔叔和姑姑)。祖父不分昼夜地照顾着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为了不让孩子受气,祖父坚持着单身未再娶,直至百年。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7年,迫于生计,15岁的父亲在我祖父的引领下,出外谋生,独立自主。那年刚刚挂锄,天没放亮,小小的年纪就跟在我祖父的身后 奔向兰西县韩家铁匠炉。可想而知,那个年代为了糊口,祖父后来说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一门手艺,将来养家。一个15岁的少年孑然一身在外打拼,细细想来诸多不易。以至于后来父亲多次回忆起当年的情形。 由于父亲年龄小,东家掌柜的开始让我父亲给其他伙计及东家做饭。每天鸡叫之前就得起床,春夏秋还过得去,惟有冬季,早起还得将掌柜家的火炉子引燃,零下四十度的寒冬早晨,光脚穿着草鞋的父亲常常用嘴哈着双手,然后接着引火做饭,就是这样不着闲的忙碌,偶尔还招来韩掌柜的呵斥,还有师娘的怒骂。那个年代的寒冷深深刻在了父亲的心里,每当夜晚来袭时,身上盖着仅有的草帘子,有时半夜里还被毒心的师娘偷偷挪给自的儿子,回忆这段往事时父亲总是噙满泪水向我们诉说。夏天的夜晚,父亲和师兄弟们便成了蚊子美美的晚餐。还是年纪大一点的师哥大刘教会了父亲吸烟,说吸烟夏季可以驱蚊,冬天还能取暖。就是这样,春夏秋冬在日子叠着日子里滚动,父亲经过苦难的磨砺,经过非凡的人生,在最艰苦的少年时代逐渐成熟。也正是那段时光让他更加懂得了苦尽甘来,学会了感恩,懂得了爱憎分明。 时光记住了那个年代,记住了非凡的年代。直到1949年10月全国光复后,祖父才将父亲接回。当时青冈县与父亲一同在兰西学铁匠的还有张世科和赵继禄,现在二位老者也先后离世。此时父亲已是村里唯一的手艺人——铁匠。那时父亲在家里和弟弟一同为地主家放猪,秋天再为其割地、搞秋收。 那个年代有手艺的人很受青睐,1952年柞岗乡工业总厂招工,父亲利用自身的特长走进了当时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单位。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父亲每天和班组成员忙碌着赶超任务,常常是十天半月回一次家。由于工作的出色,加之领导器重父亲的手艺,不久父亲被提拔为该厂厂长,1959年又被任命为工业总厂厂长。正是工业鼎盛时期,厂子也是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父亲也是连年受到嘉奖和表扬,多次在县里作经验介绍。工作的出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文革之前,父亲又被乡政府调至当时党的喉舌单位——柞岗乡广播站担任负责人,直至退休。无论在哪个岗位,父亲从来都是干一行爱一行,宣传单位领导把持的紧,尤其文革期间,容不得一点差错。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还去省里参加了两次全省广播会议,大会发言介绍了柞岗乡办好广播的经验。荣誉永远都是历史,父亲从不把这些挂在嘴边。等我们长大时,父亲总是鼓励我们好好学文化,尽量为我们定一些课外阅读杂志,《中学生》、《红小兵》、《中国少年报》、《中国青年》和《黑龙江日报》,还有画报等等。在学*知识上,父亲从来不苛刻,平时总是教育我们多读书,多掌握本领,无论到何时何地,哪个国家哪个社会,没有文化是行不通的。他很早就说起:知识改变人生;文盲的社会只能是害国害民。 逝去的时光总有着让人忘不掉的记忆,父亲在祖父面前是个孝子,在亲属面前是个善良的人。在我记事的时候,就知道在祖父面前,父亲总是言听计从。家里的大事小情总是先请示祖父 ,征得他的意见。父亲爱小酌几口,可是从来没见过他与我的祖父同桌同饮。经年后我问及父亲时,他说:“你爷爷在桌上喝酒,我再拿个酒杯也喝,那不成体统,没规矩啊,也让外人笑话。” 在 我的心中,父亲是个和蔼亲善者。父亲一生爱孩子,特别是小孩,无论是自家还是邻家孩子总是愿意抱一抱,以至于孩子也愿意和他一起玩闹。父亲是个善良的人,无论亲属或邻里有灾有难他都乐于相助。每逢过年时左邻右舍都到我家找父亲给写春联,后来我长大了父亲将此任务转给了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姨表哥志富六、七岁时胸前长了一个大包,姨夫执意要将其扔到外面不管,父亲知道后当即找来大夫为其诊治,并骑自行车到县城托人花了十二元钱(父亲当时的月工资只有二十八元)买回当时奇缺的青霉素,经过一段治疗志富哥的病情得到了及时的控制。 一个只有高小文化,心里却装满火一样的情感。别看父亲文化不高,他平时总爱自己写一些东西,包括在单位时的一些材料以及大小会上的发言总结等等,直到晚年时候自己还出过一本《我的沧桑岁月》一书,书中翔实记录了其一生的沧桑岁月。其中《忆童年》写到:”困难说不尽,苦处胜黄莲。 吃的是剩饭,住的冷房间。衣服自己做,东家不供穿。门窗透霜雪,衣服透风寒。就是一床被,冻得打战战。东家有草包,想盖难上难。 赤脚学铁匠,脚扎没人管。三年白干活,不挣半文钱。” 难以忘记的总是往事,往事又是那么牵肠挂肚让人心酸。父亲的晚年可以说是愉快的,有妈妈的亲切关怀与照顾,有儿女的关心与孝顺,即使卧床的最后四年也是在开心愉快中度过的。就在卧床的时光里,父亲也不忘关心国家大事,每天除了看书和听收音机,晚上必看的就是央视新闻联播和当地的新闻节目。父亲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就在临终的前一天还在阅报。临终之前我将水送他嘴边,他只是轻轻喝了一点点,而后就顺着嘴角流了下来,再送嘴边时,他轻轻摇了一下头…… …… 天下做儿女的谨记:常回家看一看/牵牵他们的手 /犹如当年他们牵你的手/ 时光无情,高速旋转 /谁都无法让你我停留/ 我们长大成人 /父母却在慢慢变老 /要只争朝夕感恩父母/ 尽其所能回报爹妈 /岁月在日子叠加中成熟/ 有限的时光里 /少少尽笑 /多多尽孝/ 莫留悔恨在世间 。 父亲在无声无息中离开了他热爱的世界,离开了热爱他的儿女。在过度的思念中走向了天堂,走近了我的母亲,牵起了天堂里母亲的手。 父亲一生光明磊落,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伟大阳光的思想始终照耀着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文/原利隆 作于2014年9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