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不甘屈从
 
 
修改时间:[2014/08/31 23:12]    阅读次数:[557]    发表者:[起缘]
 

  从高中开始,文理科便析分的泾渭分明。文理科生似乎是两条道路的人,没有共通性可言,这种现象并不是随着年龄知识层面的增长销声匿迹,反而会在两个各自执端的顶尖领域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间隙,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家不相信科学,科学家不会去做梦。

  语文是属于文科的,然而我多次质疑,为什么一个本该属于文科的东西,偏偏会惯用理科的技术方法去学*她,面对一篇文章,为何要总结她的中心思想,议论,说明文体还好些,比如记叙文,我从来没有觉得她会有中心思想的,我只会觉得她就是讲了一件事,讲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难道是中心思想?我不这样认为,至少我写记叙,至少顺着情感一路而铺,绝不会为了围绕中心,而去递减或改变当时的心情。

  我理解的现在的语文课,就是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个个哲思的故事拆解的分崩离析,而去套上一个固定的壳子,使她动弹不得。正如将一个妙龄少女,因为她的美丽,而将她送上解剖台,残忍的肢解她,只为了研究她的美丽。这是野蛮的!血腥的!没有人性的!它会将我们面对诗篇最为原始的冲动,最为真挚的思想扼杀在襁褓之中。使我们厌恶她,远离她,而我们所谓学到的,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克隆了她,没有灵魂,不会呼吸。

  面对同一件事物,理性的人会认为它是遵从某种规律和条件而必然产生的,而感性的人会认为她是缘于某种灵感妙手偶得之,前一种更倾向于理解物体的生命,后一种更执着于物体的灵魂。实话实说,理性理论在现实的推行度是高于感性的,然而我是更倾向于后者的。

  当然,也许在医学,法律,等科学领域,过硬的知识素养以及解析事物的能力会对你研究事物的能力大有裨益,这点是无法反驳的,然而源由某种思想,某种话语,某段文字进而产生的艺术,竟然有人会把她当做一种结构来拆析,当做某种规律来遵循,这点是让我深感荒谬,又悲由心生的。

  福兰克林说过:“空袋难以直立。”他把人的大脑比做袋子,而把知识储备比作袋子里的物质,这种形象化的比喻不是没有道理可言的,然而我时常在思考,纵然空袋难以直立,如果袋子里装的并不是金子,而是铅块,它一样可以直立起来,那么这种树立的价值意义何在?正如我们的脑子里装的只是一些无用的碎杂的污秽,或者是我们本身并不需要的,甚至厌恶的所谓知识储备,那我宁可不要直立!

  不知几何起,我喜欢写写文章,练练随笔,有时候也会把自己内心深处感受颇深的东西写出来,也许诗人是自傲的,然而我还没有成为诗人,我就提前学会了自傲,当我把这些我珍之又珍的笔记整理出来的时候,我竟然发现是如此的寂寥,如此的没有认同感,有人甚至劝我放弃写这些没头没脑的东西,我当然不会改变,只是对这个理性的社会头一次有了些许认识,也对我一直树立的信念,产生了些许动摇。

  我不知道在这个理性的世界里,艺术该如何跻身下去,然而我不会改变我的信念,正如伟人所说:“我不会画别人喜欢的画,我只会画对我内心强烈感触,不得不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