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沙漠之歌
 
 
修改时间:[2014/08/06 23:12]    阅读次数:[541]    发表者:[起缘]
 

  沙漠之歌

  闲暇时,独自站在四楼居室北阳台,夕阳余晖映照在身上,面对一片葱绿的树林,耳边传来林带和镉音墙外高速列车的隆隆声。望着林带树冠间隙隐约可见、呼啸西去的列车,不禁想起多少次乘车穿越戈壁沙漠时难忘的情景。

  一九六三年九月,我和倪九龙、卫则奚、周顺仙、唐文娟等九名新场中学高中同学,晌应党的号召,离开故乡上海,登上西去列车,奔赴新疆建设兵团,支援边疆建设。同一车厢的还有其他学校的学生,虽然互不相识,却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列车一驶入新疆境内,窗外一片戈壁沙漠,连绵不断,无边无际,渺无人烟,连鸟儿也不飞。同学们的情绪一落千丈,刚出发时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消失得无影无踪,车厢里一片寂静。

  列车进入哈密绿洲,车窗外掠过树林、庄稼、房屋……同学们一下激奋起来,纷纷打开车窗,挤到窗口,目不转睛地观赏窗外田园美景,贪婪地呼吸着清香滋润的新鲜空气,一个个笑逐颜开,兴奋不已。有人哼唱起悦耳动听的新疆民歌《新疆好》:“我们新疆好地方呀,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

  我们这些同学被分配到伊犁河谷的兵团农四师。所到之处,一片葱绿,没有见过沙漠。只有每次乘火车回沪探亲和返疆时,才有机会看到沙漠。有时遇到沙尘暴,车窗外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列车摇摇晃晃,气喘吁吁,艰难地缓缓行驶在茫茫沙漠戈壁滩上。除了风沙撞击列车劈里啪啦的响声,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

  后来,调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才有机会亲身体会沙漠的风采。有一次在南疆采访,驱车前往沙漠深处的一个治沙站。没想到李站长也是上海知青。我们一见如故,倾心交谈,感到特别亲切。

  一聊起大沙漠,他心驰神往,感慨万千,坦率地对我说:当年进疆途中第一次看到大沙漠,心里确实有点害怕,担心把我们送到沙漠边缘的地方去。没想到果真如此。二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地处沙漠边缘的团场林管站工作。后来,组织上让我担任治沙站站长,长年累月同风沙打交道,与大沙漠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他亲笔抄写的古诗名句;“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降,总有春来何处知?” 这不正表达了他的心声么?

  他站起来,带着我一起走出办公室,指着面前的茫茫沙漠,深情地说:这批不毛之地,既冷酷无情,又热烈赤诚,纯净质朴,令人神往。

  眼前是一片黄沙漫漫的荒漠。宛似海浪的流沙,堆积成一座座沙丘,连绵起伏。一股股旋风把黄沙直卷到半空,好像平地冒起的火烟。明亮的阳光照在大漠之上,闪现出色彩、光焰和诗意。站在一座沙丘顶上,我突然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有一池碧波荡漾的湖水。环湖是参天蔽日的树林和碧草如茵的草场……我不禁惊叫起来,多美的沙漠绿洲呀!可是,李站长告诉我,这不过是大漠里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幻景罢了。果然,只片刻工夫,湖水没有了,树林、草场不见了,只剩下波澜起伏的流沙在阳光下闪烁。

  李站长带领治沙站的干部职工,吃苦耐劳,无怨无悔,年复一年,日日夜夜同风沙、热浪搏斗,像胡阳林一样,牢牢地扎根沙漠。他们同当地群众一起,种草植树,改造、治理沙漠,逼迫沙漠步步后退,建起了一片片新的绿洲。

  他们经济上也许并不富裕,甚至过着清贫简单的生活。可是他们的胸怀像大漠一样宽广,心地像大漠一样纯洁 。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治沙人,你们是当代值得尊敬的最可爱的人!我永远想念你们!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