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感谢那个贫瘠的年代
 
 
修改时间:[2014/06/25 08:12]    阅读次数:[689]    发表者:[起缘]
 

  我是六十年代中期生人,真正有记忆是在七十年代了,七十年代正值计划经济时代,国民经济人均年总收入较之于现在实乃天壤之别,各种物资极度匮乏,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也是捉襟见肘,拮据难耐,而且,那时,每家的孩子少则四五个,多则七八个,所以,温饱还是个大问题,所以,常言说的“穷养儿子,富养女”,不管是儿还是女,在那个年代根本谈不上富养,一律穷养,不管好赖,能吃饱,能穿暖则是最大的富养了。

   我家属于多子之家,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加上我,四男三女,所以,论家庭条件,当属最差的。我记得,我上高中时,享受的是第一等的助学金,老师同学都非常照顾我。在家里,父母每每能买到的或者说能买得起的好吃的,忆起的只是些一毛钱十块的水果糖,和少许的饼干,那也是给下面的弟弟们吃,我和哥姐根本轮不上,以为那东西根本大孩子就不能吃的,所以,记忆中根本就不往上凑,父母也从未给过。吃饭也一样,锅里的细食,像面条,馒头,烙饼等也很难得,偶有时,也是上给爷爷奶奶下给弟弟们吃,所以,从小就养成了一个*惯:吃饭时,锅里有窝窝头,不拿馒头,有剩的,不吃新的,好吃的零食,父母不发话,自己不主动去吃,低着头,自管做自己的活儿。时至今日,仍不曾丢了这*惯。

   由于家境条件所限,别人家的孩子平时手头上可能有一二的零用钱,而我记忆中却不曾有过一次殊遇,不谦虚的说,从来没为自己买过一样什么像样的东西,穿衣,生活必需品都是能节就节,能省就省。后来,当自己参加工作挣钱了,也是一分不留交给父母,以接济、填补家用。所以,到现在,当不需为钱上愁且还有闲钱的时候,也舍不得浪费去花,别人可能挣了就舍得花,而我,每每是:有一舍不得花,有二舍不得花,有三舍不得花,有十才舍得花一,这种节俭的*惯看来已根深蒂固,不宜更改了。

  然而, 仍是我们体验深刻的,还是那随着每一个年龄段的劳动,抑或超年龄的重体力活儿,从小放学,薅草,捡煤核,篓树叶,拾酸枣,长大一些,拉土,沤粪,起粪坑,再后来,当家里分了地,地多,劳力少,孩子多,不到成年到农田干活的年龄,也得当壮劳力去地里干农活,锄地,间苗,打农药,割麦子,秋天收庄稼,凡农活没有不干的,累得落了一个肩膀疼的毛病。所以那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努力进取,靠个人奋斗走出这个累死人的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从那时起,一股倔强从骨子里透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有了今天比农村体力劳动要轻的教师职业,也是从那时起,造就了遇到困难不畏惧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

   家境贫困,家里人多,生活艰难不易,其实,要说不易,最不易的,当属父母了,父亲,为了一大家子的吃饭,整日里奔波在外,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不曾睡过一个囫囵觉。母亲为了一大家子的穿衣,挑灯夜战,纺花织布,剪裁缝纳,更是不易,算算母亲曾为孩子们做的棉衣,纳的鞋底,做成的鞋,堆起来,恐怕有两间屋子了。父母的不易和艰辛,我们亲眼目睹,和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相比,父母受的罪,我们享的福真是云泥之别,所以,我们时时存有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在那样艰难的岁月抚养我们长大,还让我们每个孩子读书上学,所以,我们还懂得,在父母年老之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孝敬父母,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父母最大的关怀,让父母有生之年,最大限度的享受天伦之乐,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那个年代,是充满了时代烙印的年代,是特殊而又贫瘠的年代,我们从来没有因为那个年代曾吃过苦受过罪,而有过什么怨言,相反,我们还会感谢那个年代,感谢那个年代,让我们有那么深刻的生活阅历,也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如此的充实、富有和精彩;感谢那个年代,让我们懂得了奋斗,懂得了感恩,懂得了谦让和节俭;更感谢那个年代,让我们学会了自立,学会了怎样面对困难,学会了怎样在逆境中重生。

  为我们有如此丰富而灿烂的人生自豪!

 
 
 
上一页:年轻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