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读孙梦秋的散文
 
 
修改时间:[2014/06/13 23:12]    阅读次数:[636]    发表者:[起缘]
 

   原创/上善若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书法大师那里小聚,闲聊时大师拿出一份宣传他书法艺术成就的《大公报》给我看。我接过报纸,看到通栏大标题是《挥洒在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寥廓江天》,副标题是《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毛体书法家王永红书法艺术探源 》,文章的作者署名孙梦秋。这篇1。2万字的文章,2011年度也被选入《2011年度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我作为一个喜欢文字的人,作为一个阅读者,长期以来,我看不到具有生命本真意识与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文字,更难看到充满大地意识的思想文本,在我对阅读前景失去不前的时刻,孙梦秋的作品给了我一抹神奇的亮色。全文笔酣墨饱 ,让我深感此篇文笔雄健,文章的气势极大,让我震撼!真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于是便再三请求书法大师把我引荐给孙梦秋,如此便有了与孙老师以后的交集,孙梦秋先生还热情地将他的散文集《沿着铁路飘行》赠我阅读。

   孙梦秋曾经是《中国作家》杂志(纪实版)的签约作家,媒体工作者和公益事业志愿者。作品颇丰,曾多次荣获文学奖项,作品尤以散文最为精彩。散文又多以朴实文风记述以飘行在祖国各地人文风貌为背景,以劳苦民众为题材,让读者赏心悦目。他的文风清新自然,质朴纯真,朴实的语言里透着一份真情,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流泪;他自持人文精神,秉承为文良知,透视现实,抨击时事,让人耳目一新,让人酣畅淋漓;他多年苦旅,默默独行,静静思考,他的文章给人启迪,给人力量。

   打开孙梦秋的书,就仿佛使人从嘈杂污浊的闹市口一下子走进绿野无垠,让人清新拂面。这本250千字的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不是一本让人读完之后拍案击节,大呼“快哉”的书。阅读的过程中,被作者引领我走向他生活的高原小村,走进他因家境贫穷,父亲满头大汗背着竹筐,而竹筐里放着一个土布包,里面包着从家里带来的馒头被同学鄙夷、不屑、歧视而自动退学,又因对他影响最深,撰写《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的精神篇章,而改变他对生活的态度,重拾课本,踏上自立自主的人生之路,并最终走进大学课堂的篇章。续看时,我又被再次引领走进了他父亲的果园、走进他东奔西跑的记者生涯、走进了他在对父亲无尽的思念和痛苦的折磨中,思考、写作、沉默、生活的全过程。

   在书中他说:“我的精神之树,在路遥作品的潜滋暗养下疯长。我渐渐认识到两年前赌气退学是多么的虚荣愚蠢,认识到那时对父亲不期而至的恼怒是多么的可耻和羞愧”。人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感,对父亲的愧疚感,宛如透底的溪水汩汩流淌在每一篇散文中。他在写《一个农民最后的岁月》中,由于父亲苦劳成疾,父去世了。文中记述着“父亲入殓时,那身伴他一生的旧衣裤随着父亲入土为安了,我们在心里为父亲一生的清贫和穷苦而痛哭流涕。一种良心深处的疼和悔,猛烈的撕扯着我的心,便我每想起此事,使我不会有片刻的安宁 !”他在文中内疚痛苦的喊着:“爸,你能原谅我吗?”读到这里,我己泪流满面,因我也是失父之人,那种锥心泣血之痛,唯有经历过的人方能理解。

   如果说书中《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对我心灵的一次引爆,那么,《一个农民的最后岁月》则是对灵魂的一种切入和照耀,这种照耀不是在强光之下,而是在太阳升起之前或刚刚落下之时。此后,再次与他的交集里,让我对他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人格,深感他是一个灵魂特干净的人。他是用干净的心灵通往文学的,是黄土高原培养了他的品格与思想。对孙梦秋来说,写作就是人格的实践活动,这种追求人格与文学创作一致性的品格,使他拥有了经典意义上的文学生命。孙梦秋是一个没有加入模仿这个时代行列的人。是在当下不合时宜的那种人,在这个渴望思想的年代,读孙梦秋的作品,会觉得他是一株会思想的野草,他在自序中用先哲的话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为我们复活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又生。

   生活的窘境砥砺了孙梦秋的毅力,即使再难再苦的生存也湮灭不了他心中的一份梦想。也许就是幼小的心灵里多了一份梦想,才使得他与众不同,也是奠定他日后成功的基石。“你说,你爱书,更爱雨。你在书中读雨,又在雨中读书。

  你是雨的知音,雨的精魂”在《雨缘》中,他勾勒出自己幼时的一份清丽淡雅的梦。“妈妈说,你生在雨季。你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就被连绵的秋雨所吞没。后来,你睁大眼睛,在这个新奇的世界上听了三天三夜淅沥的雨声。于是,你便有了一个名字叫雨缘。”于是,少年的孙梦秋无与伦比地陶醉在对雨的眷恋、对书的渴求中。幼小的心灵里充塞着一份清新如怡的梦,抵消了身体经受的苦难。一个农村少年,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怀有一份梦想,实属不易。孙梦秋喜欢看雨,听雨,喜欢被雨抚摸、亲吻,当他拥抱雨的时候,当他被莫名的激动撞击心房时,试想一颗文学的种子不是在他的心田里扎根了吗?

   孙梦秋出生于黄土高原,他有着黄河水滋养的一份炽热,有着苍茫的黄土哺育的一份厚重。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一份份黄土高原的情结。他自幼生活在黄土塬一穷村,住着地坑院。这是唯有在这里才能看到的人们居住的场所,那是靠肩挑镐挖,在平地挖下去一个大院,再在土壁上开几眼窑洞,这就是黄土高原人的世代居所。北方的土地多为贫瘠,又时常遭天旱,可想而知,生活在这里的黄河儿女的生活艰辛。人们天天在土中拚命,也不足以糊口。幼年时的孙梦秋,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稚嫩的肩头承担着家里的活计。这时的他,便学会了吃苦,忍耐,勤俭,坚韧地生活。这个时期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然而细品他的描写,却是深沉而不沉重,曾经的苦难是美好的回忆,幼年的经历是他心底的一份温暖吧。

   总之,孙梦秋的散文有自己的声音,笔底的文字,既能够看到生活的苦熬灵魂的尖叫,也能够看到生活的坚韧人性的亮度,看到绝望处的希望,看到天上的深渊,既不盲从,也不盲信,在黑暗的屋子里还有一星光亮在,在暗夜里还有星光和歌声,这样的文字和人生才是值得留下的和留恋的!夜深了,我合上书本,把文字留在明夜的续读中!

 
 
 
上一页:告别的失望
下一页:吃豆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