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泰晤士河的风——自己眼中的英国
 
 
修改时间:[2014/05/17 17:12]    阅读次数:[571]    发表者:[起缘]
 

  前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由于女儿参加开幕式与闭幕式演出,组委会发了两张入场券,女儿邀我与她爸去观看,但由于我单位的一些事务缠身,之前一直未能动身,直到10月初才成行。虽未看到伦敦奥运会,但在英国生活了两个多月,使自己对英国有了个大概了解,才发现我们原来对英国的许多看法误差颇大。

  (一)伦敦与英国生态

  从来都知道伦敦被称为“雾都”,也听原来一些资料介绍伦敦每年都有80——100天左右都为大雾笼罩着,所以认为伦敦很多时候总是雾蒙蒙的。但这次在英国的五十多天中有三十多天都是在伦敦度过的,没见过一次雾。但伦敦的天气属于海洋气候,就象娃娃脸一日多变。在与当地人交谈中才知道,原来“雾都”产生的原因是十七世纪开始的那场“工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既奠定了英国老牌资本主义的基础,同时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末,英国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就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吸收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此后越来越重视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培养。

  据当地人介绍,伦敦的绿地面积占整个城市面积的近30%。在伦敦乃至整个英国,很少看到好高的高楼大厦,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砖木(或石)结构的建筑。被英国人称为“丑陋城市”的曼彻斯特之所以说丑陋,并不是指这里是著名的“足球流氓”产生地,而是因二战时这里几乎被希特勒轰炸成废墟,上世纪五十年代才用现代的“钢筋水泥”建筑重新建起来的,而英国人只钟情于传统建筑,所以称钢筋水泥建筑为“丑陋”的建筑。

  牧业在英国无论是英格兰还是苏格兰,都占有很大地位,但他们的放牧很注意草地的“轮休”,牧区用铁丝网隔成若干块,每块放牧一年要休整两年,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化。

  无论是牧场还是耕地,四周都是被森林包围着,无论是城市或是乡村,英国的所有野生动物从不怕人,因为英国人不光从未伤害过小动物,反而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在孩子的心里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因此在动物的意识里,从不觉得人是危险的。自己亲眼所见几桩例子就足以说明:

  一次去白金汉宫观看女王府两天一次壮观的换岗仪式后,就皇家公园转悠,看见一个亚洲女人坐在凳子上掏出一小袋花生准备吃,突然一只松鼠从她的脚上直爬到她怀里夺过花生后跳到她脚边地上旁若无人地享用着,那样子可爱极了。另一次我们去巴斯镇的路上中途休息时,我吃面包掉了一些面包屑在地上,我正想去捡起扔垃圾桶(沿途到处都有垃圾桶,而且很干净)去,但有四只乌鸦就在我脚下穿梭着捡吃,根本不将我放在眼里。还有一次是在布莱顿海滩玩,中午就在海滩上买烤鱼吃,刚上桌时女儿交待她爸说:老爸你压低身子挡住烤鱼哈,这里有好多“土匪”看到了就要来抢吃。我们都还没反应过来时,突然看到邻桌一对英国夫妇桌上飞来几只海鸥抢吃他们的烤鱼,那对夫妇慢慢地站起身后轻轻地退开,生怕惊扰了它们的“用餐”。我们都被惊呆了,当反应过来打开相机时,那几个可爱的小“飞贼”却扬长而去,只抓拍到它们在空中那美丽的姿态。

  (二)人文文化及人与社会

  在我们原来的印象中,西方人很开放,其实这也是个误区。真正开放的国家主要有美洲的美国、欧洲的法国,而德国人以刻板而出名。英国人很保守、守旧。他们一些历史悠久著名的小镇几百年都还是一个小镇而没什么大的变化,如巴斯、温彻斯特等。据说温彻斯特是六代国王的住址,现在仍是一个小镇,完全保留着历史的原样。从这些就可看出他们的保守。

  英国以男人的绅士风度而闻名于世。的确英国不光是男人,他们的国民平均素质都较高,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特别是他们的笑容非常地真诚和灿烂,没有一点职业性虚伪成分。你如果问事,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热心真诚地帮助你。一次在南安普顿,我与导游失去联系后,就在一个店铺门边给导游打电话,正好店里走出一位年轻漂亮的英国姑娘听到了,她用中文与我打招呼:“你好,来自中国的阿姨(她连称呼都很准确),你遇上麻烦了?不要着急,如果能取得你的信任,我很荣幸。请跟我走,我知道旅游车停的位置。”我当时想,在这大街上不应该有什么危险,谢过后就跟她走,其实就五分钟的路,转两个拐就到了。分别里她才说她在上海生活了三年,在武汉一年,她很喜欢中国。尽管英国人这样,但由于他们骨子里的保守,使他们很排外。一个外国人哪怕就是欧洲人在英国,很难真正进入他们的社会圈里。

  英国人的生活很悠闲,他们同样追求经济利益但不拼命。在伦敦即使是最繁华的牛津街(不是牛津)和摄政街,所有商铺到了晚上九点后全部关门,周末关得更早,因为八小时外是他们享受生活的时间,什么赚钱都不重要了。在生活中他们很有耐性,为了喝一杯咖啡他们可以排一个小时的队,很安静,不象我们国家普遍的那种浮躁。同一歌剧他们可以几十年不变地反复欣赏。

  英国对孩子的教育并不象我们原来认为的那样开放,真正开放教育的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英国对孩子的教育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也很传统,两三岁的孩子了,与大人出行时或在胸背上交叉绑带子然后从后背引出绳头大人牵着;或直接将孩子绑在手推小车上。英国的一些著名小镇都有高校。我们到温彻斯特小镇那天,正好是温彻斯特大学新生入学,我看到许多新生仍由家长送到学校,有的是一个有的是两家长都到。英国学制很短,小学五年、中学四年(初高中)、大学本科三年、硕士一至三年。

  尽管英国在几百年前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极其残酷残忍,但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注重人文关怀的文明社会,因此他们的社会福利保障是很好的。可是过分地强调人文关怀和人的个性,淡化了英国人的国家意识。高福利宠得英国人得寸进尺。去年伦敦奥运会前夕,英国各行各业都纷纷罢工请求政府增加工资待遇,一点不顾国家体面,远不及我华夏子孙最顾全大局。最滑稽的是伦敦警察请愿,就在奥运会快开幕的前几天,全部警察在不当班的情况下都到首相府前请愿,而当班警察就在首相府前挥舞警具与同事对峙着,换班时两批警察交换位置。仔细分析其实这也不怪,是不同文化产生的不同理念:当班时代表国家,就要维护国家利益,下班后代表自己,就要维护自身权益。这可谓是角色职责分明的表现。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中国有句古语:“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英国也不例外,内部民族矛盾很大,特别是苏格兰一直在闹独立。英国联合政府虽然不愿苏格兰独立,但国会还是通过了2014年允许苏格兰举行全民公投来决定是否独立。现在前景无法估计,因为苏格兰内部也分为“高地”与“低地”两股势力,闹独立的主要是“高地”人,“低地”的苏格兰人几乎被英格兰同化,多数不同意独立,而苏格兰人口主要集中在低地,所以全民公投结果很难预料。我通过在苏格兰旅游期间观察了一下,“高地”人确实比“低地”人要野性剽悍。人之常情,我之所以用“野性”和“剽悍”这两个略带贬意的词,是因为我绝不想自己的祖国分裂,同时也不喜欢任何国家内部闹分裂的人。

  (三)部分景观与风情

  英国虽然不大,还没我国四川省大,但它毕竟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无论是地域还是人文景观都还是很多的。西有威尔士的“锁山”,在这里跨过海峡就是北爱尔兰。北有苏格兰的高地与低地诸多景点。东剑桥、西牛津,东南角是伦敦……

  伦敦:伦敦分十个环状区,中心为一区向外数。伦敦的主要景观除奥运村外,几乎都在一区。在这一段泰晤士河上桥梁密度很大,沿河步行几乎十几分钟就有一座桥。这些桥最有独特风格的是塔桥,就是在靠近桥的两端各建一座塔,塔上层路是供人行观景的(门票8镑),下层路是车、人通行的普通桥。伦敦距入海口不足百公里,加上地势平坦,受海水潮汐影响,泰晤士河在这里每天倒流两次,倒流时水位涨得很高。泰晤士河从一区中间将其分为东西两区,女王的白金汉宫与首相府紧挨着,向东就是国会大厦,大厦边钟楼上有著名的大本钟。再向东是使馆区。“中国城”(chinatown)就在一区的“大英美术博物馆”背后五百米左右的索霍地区。最繁华的牛津街与摄政街就是以中国城为交错点的。在伦敦最值得一看的是白金汉宫换岗仪式。五至七月份是每天举行一次,其余月份是隔天一次。从上午11时开始,整个过程大约在45——60分钟左右。在嘹亮的鼓乐声中,新卫兵从惠灵顿兵营[wellington barracks]出发,一路行进至白金汉宫前广场,与老卫兵在这里举行交接仪式。新老卫兵加乐队各有五个步兵方队,他们的服装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的爱尔兰卫兵因其佩戴的熊皮礼帽而格外显眼,出于保护动物的原因,现已改用人造熊皮。过了12点,换下岗的禁卫军士兵走出白金汉宫的大门。伦敦的公园很多,公园主要是以绿色为主调,而且占地面积都很大,如皇家公园、海德公园(hydepark)等。英国娱乐休闲设施是以实用为主,不太讲美观,所以没中国的东西养眼。但他们的自然景观确实不错。说到剑桥,人们都会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如果你去剑桥,可别去问康桥是哪座桥,因为徐志摩的“康桥”是一个半英半中的词,这里一条小河叫river cam,也就是剑河,徐志摩的“康桥”就是剑桥。由于徐志摩是我国的名人,所以人们都认为在剑桥大学肯定有他的石碑之类的纪念物,因此在剑桥时,有位先生问导游这事,导游告诉大家,剑桥大学重自然科学和理工类,在这方面它们太牛了,从这里走出的名人有牛顿、达尔文等上百名泰斗级科学家,象徐志摩这样的名人在剑桥历史上还达到级别。但有一个爱国华侨出于好心,自己捐资为徐志摩买地立碑,但校方只刻了《再别康桥》中的头几句。听导游这么一说,出于强烈的自尊心,我就没去看这石碑。

  在英国值得一去的湖泊有属于英格兰的温德米尔湖windermere,湖长近18公里,最宽处有1。7公里,如果是秋天更好,四周茂密的森林五颜六色,美极了。在苏格兰北端高地主要有世界著名神秘传说有水怪的尼斯湖,湖长38公里,水深200米,到处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在去尼斯湖的路上还要经过一个不太大但很美的罗蒙德湖、再往北又经过一个由许多零星小湖组成的高地湖区,这里是许多英国著名电影的外景地。最后才是尼斯湖。

  伦敦以西180公里的斯特拉特福镇,是莎士比亚的诞生地和逝世的地方。莎士比亚的故居在小镇的亨利街北侧,是一座带阁楼的二层楼房。斯特拉特福镇的建筑很美,是英国民居建筑几种风格中的一种。

  说到英国的建筑,人们最容易想到以希腊神庙建筑为起源的古罗马教堂建筑风格,其实英国的民居建筑并不是这种建筑,英国民居建筑有几种风格:南安普顿“乡村快乐”型风格、斯特拉特福风格、剑桥风格、苏格兰风格等。从我自己来看,最喜欢南安普顿那种建筑。

  还有许多地方都是值得一去的。德文郡,那里是英国的影视拍摄基地,自然景观很好。巴斯镇、温彻斯特镇、布莱顿镇等小镇都是旅游的重点景点。作为城市,在中部有伯明翰、曼彻斯特,南部有南安普顿(泰坦尼克号出发的港口)。苏格兰有格拉斯哥、爱丁堡等。

  在英国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现两种风情:一是有些艺人的演唱,他们主要不是卖唱,而是一种生活的表现,但他们也不拒绝你的馈赠,50p(便士)或一两镑都行。二是活体雕塑,就是将自己脸、发、衣裤(或裙)全部抹上雕塑材料,然后一动不动地静止在某处,如果你不了解,乍一看还以为是真雕塑。在伦敦和苏格兰所有城市里都可以看到苏格兰风笛的演奏,那声音与中国民乐的锁呐有些相似,但音质比锁呐要柔和得多。

  位于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处的一个名叫“gretna green”小镇,使这个小镇出名的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另一个名字“私奔者天堂”。来源于这里流传的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个诚实可爱的小伙子,爱上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但是,姑娘的爸爸妈妈不同意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小伙子,因为小伙子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贵族。于是,姑娘和小伙子就私奔了。

   他们走了好远的路,来到了这个处于英格兰与苏格兰交界处叫做gretna green 的小镇上,这个小镇最边上是一个铁匠铺,所以他们首先遇上的是小镇上那个善良热心的铁匠。这位铁匠被他们执着地爱感动了,就为他们主持了这场婚礼,做了结婚见证。

   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年轻人感谢这位老人的祝福,就一路走一路讲,使得许多年轻并相爱的人都来这里请老铁匠为他们证婚,久而久之,这个小镇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当年的铁匠铺也成了那些私奔者梦想的天堂。”

  这个故事只是人们一种向往美好的传说。其实真正的事实是这样——

  1753英格兰结婚法案规定,男女结婚年龄为21岁,小于此龄结婚者为不合法。而苏格兰仍是男14女12的结婚年龄,只要有一个成年人主持另两个成年男女见证就合法了。所以许多英格兰还未达到21岁青年男女就选择了去苏格兰结婚。而这个边界小镇是距英格兰最近的地方,所以就成了私奔者理想的天堂了。

  然后就有了最前面的那个传说。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故事,才使后来不只是私奔者来这里举行婚礼,一些“合法”的青年男女也到这里来请铁匠主持他们的婚礼。

  现在这里已经成了英国的一个旅游景点。其实这个小镇的那个铁匠铺不正在交界线上,而是距交界线200米左右。但正处在交界线上有一所白墙的小房,如果2014年苏格兰全民公投同意脱离英国独立,那这座小白房将属于两个国家了。

 
 
 
上一页:心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