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单独中的洞见——死亡的参悟
 
 
修改时间:[2014/03/29 16:12]    阅读次数:[567]    发表者:[起缘]
 

  生命,它是对死亡的一个谎言吗?死亡,它是对生命的一个劝诫吗?

  人一生下来便已经势成骑虎,被虎所害——亦即被死神夺命——就是迟早的事了。

  人来世上的动机,本来是要拓展出一个未来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料却误入了死地。

  尽管死亡是人生唯一的大事,但人们好像都不怎么为此而感到焦虑。这或许是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中,唯有死亡是一件别人不会来跟我们竞争的事,所以对于自己的死亡,每个人都好像已经十拿九稳。

  每个人最后都死了,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死亡已经被全人类共同解决了。

  尽管人们常常听说自己认识的人死去,但对于自己的死亡,人们基本是把它当做一个神话看待的。

  人们在计划和构想自己的未来时,都没有把死亡考虑在内。能够时时想到自己将来的死亡,这就是一个人的远见卓识。

  死亡是一个人在人生中将会遇到的最真实的事,但是人害怕死亡,这使得一个人无法变得很真实,因为真实就意味着要去面对死亡。由此,人开始偏爱虚假。

  人们很多不明智的举动以及很多狂热的追求,都是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的死亡置之度外了。

  对于死亡这样一个最后的结果,我们可以自圆其说地强调说:我们不在乎结果而只寻求过程的精彩。但实际上,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的欲望和野心追求的正是各种目标和结果,其过程我们常常是不择手段。

  如果是正确的事情,那么它的终点应该就是它的顶点。如果生命是正确的,那么死亡就是它光辉的顶点。

  死亡可以成为生命的开花。但如果没有开花,那么死亡就是生命结出的恶果。

  没有人能够在死亡上成功,那么也没有人在生命中失败。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追求注定会失败,他所有的成功都是短暂的,因为那个追求者终将被死亡所挫败。

  如果我们总是想着将来的结果,那么死亡就是唯一最货真价实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注重过程,那么死亡也不过是我们要去经历的一个过程。

  就一个人的现在而言,当下这一刻最为真实;就一个人的未来而言,死亡最为真实。

  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是在走向死亡。欲望害怕死亡,它却不知不觉地走向死亡。

  死亡就像一个狩猎者,专门猎杀移动中的生命。

  所有向外的路都是歧途,但所有这些歧途都殊途同归,即通向死亡。

  时时不忘自己将来的死亡,这就是清醒,这就是真诚。对死亡无所觉知,就如同身在牢狱而不知其监禁。

  就像我们有时候用闹钟来提醒自己时间一样,我们也不妨经常用死亡来提醒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向死亡提问,必须要向它讨回一个说法,我们不能就这样白白地死一次。

  既然死亡是生命最终唯一的确定结果,那么就用死亡来校准我们的生命吧。

  最正确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一种最契合死亡的生活方式,唯有这种生活方式,才能让一个人在生死之间如履平地。以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我们都是在构筑生死之间的悬崖峭壁。

  即使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让我们好好地活下去,但在任何地方,我们都可以好好地为死亡做准备。与略带着乞讨性质的生存相比,认真而从容地为从这个世界撤退做准备,似乎是更有尊严的一件事。

  我们生命中所面临的难题,不管我们逃避它们还是战胜它们,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与最终那个我们既无法逃避也无法战胜的死亡相比,所有这一切都是小打小闹。我们在生命中所做的那些小练*题,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开死亡这个最终的难题。

  死亡是人生唯一的一道作业题,只是好像每个人都看错了题,当然,他们也就答非所问。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被提问的过程,直到被问题彻底问倒为止,亦即生命终结。

  人生就像一所学校,如果一个人正确地度过自己的一生,那么死亡对他来说就应该是一个高高兴兴的毕业仪式,而不是那种被开除的懊悔与怨恨。

  不管我们在自己的生命上添加多少的附加值,真实的生命依然按照它自己的既定轨迹运行。

  人们躺在舒适的吊床上,享受着那个荡漾,做着自己的美梦。但是,那根绳子总会断的。

  走向死亡的生命是以内在冲突的方式运作的,它在冲突中耗尽了自己。

  最终要走向死亡的东西,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疾病。

  生命把我们引向死亡。如果我们害怕死亡,我们也会不断地逃离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即是此时此地——一种巨大的空虚感。

  也许,把我们的生命理解为一种在逃,才能够更好地解释我们对死亡的深度恐惧。

  不能坦荡地面对死亡,生命就容易变成像一个贼的活动。

  如果我们真的死了,我们将无法离开这个世界。一个死的东西怎么会自己移动呢?所以,当我们离开人世,我们并不是真的死了,而只是离开。

  我们终究不属于这个世界,不然我们不会出现后又消失。

  其实,没有人为别人而奔丧,每个人都是奔自己的丧。

  传宗接代,它的正视图是生命的延续,它的俯视图是死亡的接力。

  如果我们试图扩张自己的生命,我们也就同等比例地放大了自己的死亡,因为死亡是作为生命的一个影子而存在的,而且它最终将覆盖掉整个的生命。

  我们一生都在收集和聚藏,死亡却反过来要将我们分解和清零。正是因为我们在生命中所做的一切与死亡的意向完全相悖,死亡对于我们才成了最惨烈的一件事。

  人基本是以一个抗争者的姿态活着的,而死亡将解除我们所有的武装。

  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不是外在的积累而是内在成长起来的那个品质将会跟我们一起走。内在的成长是看不见的,死亡也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只能被看不见的所带走。

  死亡不应该被回避而应该去凝视它,唯有通过凝视它,才有可能看到一条退回去的路。

  其实,除了死亡之外,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好去面对的。

  让我们白天好好地去体验生命而夜晚好好地去凝视死亡吧。

  一个人对性想得少一点,对死亡就会想得多一点。性欲是一种强烈的致幻剂,它充当了遮挡死亡的迷雾。

  性是把生命一点点地扔掉,死亡是一下子把生命全部拿走。如果说性给了我们这么大的快感,那么死亡带给我们的极乐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只是,当一个快乐的强度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限度,它反而就变成了一个让我们难以忍受的痛苦。死亡,就正是那样的一个东西。

  人生是愚蠢和荒谬的,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中所追求的与它最后的实际结果实在太不搭调。

  如果直观多数人衰老、临终和死亡时的情景,我们恐怕不得不怀疑:我们的生命也许从根本上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死亡似乎是一种暗示:我们这样的人生是一个不应该。

  死亡是一个人最大的未来,同时又是最大的现实性。

  死亡是进入另一种存在的门。既然我们的这种生存并不如我们所愿,那么对于死亡,我们的好奇至少应该大于我们的恐惧。

  如果把死亡视为人生的最后一条退路,它就不那么可怕了。

  生命是一个向高峰的攀登,死亡则是它下面的那个深渊——一个无底的深渊。正因为它的无底,才保证了我们在坠落中不至于粉身碎骨。

  我们一点都不害怕生命,但这个生命却把我们引向死亡——一个让我们害怕的终点。我们恐惧死亡,但正是因为我们的恐惧,也许反而确保了我们的安全——一种我们看不见并且超出我们理解的安全。

  死亡,就把它当作是一次蹦极吧。

  死亡是那么浩瀚、深邃和神秘,以至于我们的头脑智力对它一无所知。生命就像一个孤岛,它只能看见水面上的一切,而死亡则是海洋下面那块神秘的大陆。

  当一个人完全看穿了这个世界,那么他的眼前便只剩下了一个光秃秃的死亡。

  死亡就像是一个东西摔破,看看里面会有什么东西跑出来。

  在死亡面前,有多少人可以拿得出能被死亡称出重量的东西呢?

  一生都生活在关系中的人,他们就好像一群人编队从空中降落,他们在空中摆出各种美丽的造型,但是没有降落伞,他们摆出的造型也不具有降落伞的功能。

  我们都活在关系中,但我们无法死在关系中,每个人都只能死在孤独中。

  人们以保持忙碌来逃离空虚,人们也以赋予生命这样那样的意义来敷衍死亡。

  死亡不仅仅是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其实,它更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背景。

  死亡限定了我们生命的一切,包括它的价值、意义和长度。

  唯一的逃避就是对死亡的逃避。一个人只要不去逃避死亡,那么他就可以有选择地避开一些事情,那么他对这些事情的逃避就不是逃避,而只是放弃。

  我们的人生必定是某种被完全弄反了的东西,看看它的荒诞吧:人们在自己的一生中是那么地努力,最后的结果却是走向穷途末路。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善从何来?是因为看到了恶的无用,甚至是看到了恶的恶果。

  若从最悲观的一面看人生,人生就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后,最后还要跳下死亡的悬崖。

  一个好人死去,人们为之惋惜;一个恶人死了,人们一声叹息。

  每当我们看完一场电影走出剧场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感到不适应,心情也不舒服,因为我们不得不从虚幻而美丽的场景之中回到凄冷乏味的现实当中。同样的感觉恐怕也会出现一个人即将死亡的时候,那时他才发现社会完全是一个虚幻的东西,而他不得不悻悻地走出自己的整个人生剧场。

  人生是一场演戏,但死亡并不是演戏,那时,我们扮演的角色与获得的演技都将无济于事。

  只有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社会是虚幻的。一个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自己与整个自然存在的关系上,但人们在自己的生命中却都不曾为此做点什么。

  与死亡的强悍相比,我们目前的这种生命状态太虚弱了,以至于它到了最后根本没有与死亡讨价还价的余地。

  如果一个死刑犯被押赴刑场,他会匆匆忙忙地赶路吗?难道他不是会慢下脚步、带着强烈的警觉来走完最后这短暂的路程吗?能够时时惦记着自己的死亡,一个人就知道该怎么去生活。

  没有人愿意在死以前停下来几年,什么都不做。但唯有这样,一个人才算是真正地为死亡做准备。

  死亡是对生命最后的启示,让我们凝视并聆听它吧。

  对死亡的凝视就是向内的观照,因为死亡就藏匿在我们内在的最深处。

  凝视死亡,一个人将会逐渐发现自己内在那不死的;凝视死亡,一个人就已经将自己的死亡溶解了一大半,最后只剩下了一个身体的死。

  保持如如不动,那么就不需要去奔赴死亡,而是让死亡成为眼前的一个过路者。

  在死亡来临之前,一个人要努力让自己醒来。一旦他醒来,那么死亡对于他就不复存在了,而这个人生也不过是一个睁着眼睛做梦的梦境。生命和死亡的存在,都是因为我们的昏睡,它们只在我们的昏睡中存在。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死之前死,那么他就会在死的时候苏醒过来。

  人应该尽早思考他早晚要去的地方。一个人如果能在梦中开始思考一点真实的东西,那么他离梦醒就为时不远。

  一个人如果能在死亡打碎人生之梦之前醒来,那么这个醒来是超越于生命与死亡之上的,这样一来,他的生命就不再是个问题,死亡也变得无关紧要。

  人如果在死亡打碎人生之梦之前醒来,这个醒来就是自然醒。一个在酣睡中被突然弄醒的人无法保持意识的清醒。

  正如一个人独自远行,整个路程就显得漫长枯燥,但如果两个人同行并且一路说笑,那么路途就不觉得漫长。这与我们的人生很类似,只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死亡。

  去承受生命的全部空虚以及最终的死亡,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面对孤独和面对死亡都需要勇气。而在单独中平静地走向死亡,那需要一个人最大的勇气。

  死亡就像一个黑洞,空虚则是这个黑洞所产生的引力场。尽管人们一生都致力于逃避生存的空虚,但死亡最终还是把他们缉拿归案。

  孤独和死亡都具有反生存的性质,它们也是从生存撤退的两种方式。孤独是渐进的,而死亡是突然的。

  死亡是浓缩、强烈的空虚,空虚是稀释了的死亡。

  只有在空虚和死亡的背景中,真理才会显现。正如只有在黑夜而不是在白天,天上的星星才会显现。

  当死亡被忽略和淡忘——亦即当死亡的背景被隐去,梦就会变得相对真实。

  死亡是我们未来的最后一面墙,一面无法再产生投影效果的墙。

  在对死亡的持续等待中,一个人将会撞见那不死的。

  所有虚幻的东西,最后都会像水分一样地蒸发,而真实就是溶解于虚幻并且被虚幻所稀释的东西。人生最真实的一面,将在死亡的结晶中才完全呈现。

  死亡让一个人的外在解体,同时又使他的内在结晶。

  对一个内在没有成长的人,死亡对他来说就是一堵他要迎面去撞击的墙;对于一个内在已经成长得很好的人,死亡将从背后给予他一个助推。

  我们只知道死亡是严厉的,但我们不知道死亡也是慈悲的。

  通常的死亡,是一个人在无意识状态下从存在进入不存在的过程。但是,如果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就能够在清晰的意识状态下进入那个不存在的境界,那么他就已经超越了生与死。

  死亡摧毁了我们所有的虚假,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还给了我们。在孤独中,我们比较的真实;在死亡中,我们绝对的真实。

  在死亡被完全通透之前,没有人能够安心地生活,人们最多只能故作镇定。

  如果人生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死亡就应该具有像落日那样的品质。

  最优美的死亡是落叶式的死亡。

  生存是一种封闭,那是非常烦闷的;死亡是一种敞开,没有比那更透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