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过年
 
 
修改时间:[2014/01/23 10:12]    阅读次数:[603]    发表者:[起缘]
 

  文/秋色

  今天是腊月二十了,该买点年货过年啦,一大早儿子陪我就满市场地转悠,结果一个上午什么年货都没买,还是和平常一样买了一些青菜、水果。现在可能是条件好了平时又不缺的缘故,过年感觉真得没什么需要置办的,吃了午饭,无聊的我顺手翻开了一本影集,儿时的画面让我嗅到了那份久远的年味……

  小时候过年感觉父母特别忙,好像他们有买不完的年货,每年只要进入腊月,就要为过年筹集年货,说白了,也就是为了年三十那顿团圆饭忙碌着。父母把平时节省的食物、用品都用于过年的“挥霍”。

  记得小时候妈妈说最多的是“花生是留着过年吃的,新衣服是过年穿的……”好像什么东西都是留着过年的,虽然日子过得不像现在这么”奢侈”但是那浓浓的年味已深深镶嵌在我记忆的长河里。

  六十年代我们家居住在江南的一个小城,当时许多住宅还是保留着原木原色的木制结构,一般住宅都是??楼式的,每家每户都是楼上楼下配套住宅,据说这种结构过去是专门为富家弟子设计的,当地人称之为“格格楼”“少爷榻”传说的版本很多,但是我一直认为那是为了每年的洪水来袭,楼上楼下搬家方便而特意安排的。

  记得每年腊月的“洗年”着实让人费劲不小,从楼上到楼下,从顶棚到墙面都要用稻草沾着洗衣粉或去污粉擦拭,这还不说,就连那些陈年的旧家具也要从头到尾擦洗一番,以及所有的被褥衣服,只要这一年动过的什物,都要过水,当地人有一种说法这叫“干干净净迎新春,来年抱个黄金墩”。

  置办年货,蒸年糕,炒米糖,酿米酒,也是小城过年的几件大事,六十年代的小城当时所有的物资均为计划供应制,大到缝纫机自行车,小到烟酒糖茶,鸡鱼肉蛋均属供应范畴,于是每月发放几张花花绿绿的小票,就成了每家每户的“命根子”,只要能留到过年的票券,平时很少有人家舍得花费,这样一来年末购物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大事。物资供应点、商店、粮店、等所有的窗口都挤满了购买年货的人群,一条条购物长队纵横交错,熙熙攘攘的人群挤满了大街小巷真可谓水泄不通,排队的人群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六、七岁的孩子,很多人为了购买年货真是披星戴月地排队,那种场面现在确实很少见了,它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被定格在那个久远的年代。

  记得儿子小时候每当我对他提起这件事,他总是用小手托着下巴瞪着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一言不发的看着我,从他那惊讶的目光里我发现孩子对我的陈述流露出一种质疑的眼神,他不是在听我讲述那段我曾经历过的年代,而是在听一个古老的童话传说。

  蒸年糕,这是家家户户过年必不可少的,这种*俗就像北方人过年必须吃饺子一样,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都要南北兼容即包饺子又要蒸年糕,母亲为了让我们过好年她也学起了南方人的*俗在年糕里放上红枣,花生,桂元并用瓜子排上图案各异吉祥饰物。以示:年年登高、吉祥如意。

  炒米糖,这又是一件大事,米糖的原料均为糯米,糯米磨成浆糊状用白布裹好将白布四角挂起,让水分沥干,然后蒸成方糕切成条状凉干,再放入油锅将其炸酥落凉,再将麦牙糖及蔗糖熬到一定火候搅拌而成的。其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酿米酒,也是过年不可少的,家家户户提前用坛子作发酵器皿将红曲、蒸熟的糯米按一定比例封存在坛中酿制,当米酒开坛启封的时候,那醇香四处飘逸,很是诱人,坛坛米酒让年味更加浓烈。这象征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一家人忙碌了一年,围着餐桌吃着团圆饭,各自讲述着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所有的烦恼都在家人的嘘寒问暖中,荡然无存。那是一段被亲情包围的时光,浓浓的亲情,倍感家的温暖。

  2014。1。20

 
 
 
上一页:简单,复杂
下一页:我不想再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