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冬竹
 
 
修改时间:[2014/01/02 20:12]    阅读次数:[596]    发表者:[起缘]
 

  冬 竹

  作者:谭向东

  冬至过后,就进入农历数九严冬的天气了,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然而,身处湘西,倒有一景,是值得赞誉,因它让人是难觅寒冷。那就是四处可见的大片大片的竹林。远远望去,那些山坡上、丛岭间、小河边,漫山遍野的冬竹就像画家笔下苍劲的风景,枝干节节挺拔,昂然挺立,数落大方。竹叶,皆交叉成“人”字状,在风中摇曳,是看不出有丝毫的惧寒之意。叶片的表层上,都裹有一层薄薄的毛茸,毛茸如绒,严严实实地抵御着严冬;竹干的每个枝节之间,也布满了浅白的竹灰,使竹于凡尘难染,于寒水难浸,至使一般的竹干儿上,是很难见到数九寒冬的冰凌。

  那些漫山遍野的竹子,其根系是极其发达。只要能有一层薄薄土壤的地方,其根系皆能成片成片的延展生长,于山石间、斜坡上,有的甚至还翘首挺立在悬崖上,它们是随风迎展,笑对严寒,笑对着冬天的风霜雪雨。

  早些年时,我还是读书的年少,就听说竹也是一种草。然而,它却是一种特殊的草。秋天过后,一般的草是早已枯萎。然而,时下已是深冬了,这些竹子,却是依然没有枯败,依是苍劲翠青,绿不退减。

  在这冷冷的寒冬。因为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 同时,也与梅、兰、菊一起被人们合称为“四君子” ,所以,我对竹是稍较偏爱。松,虽然曾有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提句 “世传寿可三松倒,此语难为常人道”为其吹捧,也另有“寿比南山”之说,却是经不起冰凌强风的吹拂,凌风一过,松是常易拦腰而折。梅,虽然是傲雪挺立,古文人也对其有“凌寒独自开”、“唯有暗香来”的赞誉,却也有“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之说,是极易让人望梅情伤。竹,深居我心,是有“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之素雅高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标志。这足以让每一位爱竹之人都觉得是一种莫大的骄傲。

  自古以来,竹是深得百姓赞誉而广为应用。早在中国古代,竹就已深深浸入了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商朝,就已开始用竹子制造书简和编织竹器,汉代用竹建造宫殿,晋代开始用竹造纸……传承至今,对竹还有不少俗语言传:竹子要打霜,霜后竹耐用。农家盛行的篾器,如簸箕、竹筛、篾篓等日常生活器具,是屡见不鲜,种类多多。而这些实用在人们生活中的竹子,经过打霜之后再用,是少虫蛀,劲健,而有韧性。使用的时间相对长久。

  竹子浑身是宝。竹子初生的苗——竹笋,是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工储藏后再食用,或蒸、或煮、或烹、或炖,其味道也很鲜美。我们百姓在过春节的年饭桌上,是也总少不了要有一道竹笋的菜。人有闲心时来点小烧肉或是鸡肉炖竹笋,甚是一味难得的佳肴。并且,还能将其加工成玉兰片、水笋,做成产业,带来不靡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竹子在人的精神生活方面,也是影响深远。其虚心、有节、坚韧,四季不改枝换叶,之气质、品德是可与君子媲美。由此,竹子便成了古诗词歌赋吟咏的对象,也常是艺人绘画及雕刻的素材。那郑板桥的“竹”画就至今还被人们称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是涵盖了实物文化、景观文化及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和思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都是竹在经历过历史的风霜洗涤后而得来的美誉。

  其竹叶,在我国也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据清《本草求真》书载:“竹叶可凉心缓脾、清痰止渴,为治上焦风邪烦热、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一切中风惊痫等症,无非因其轻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入心、寒能疗热故耳。”

  另有清《本经逢原》也有记载:“竹叶主咳逆上气,疗筋急(疾)、恶疮,杀小虫……主咳逆上气乾,以其能清肺胃之热也;疗筋急(疾)、恶疮者,以其能化身上之气也,气化则百身中之气也,气化则百骸条畅,何有小虫之患乎。”

  此外,竹叶在医疗保健方面,也早已被人们发现有很可观的实用价值,是一味清热解毒的传统中医保健药,其功用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叶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等。为此,便在1998年,它还被卫生部批准列入“药、食两用的天然植物”名单。它的问世,为人类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这世间,能历经寒冬的草本不多,而能历经风霜雪冰的竹,更是能显其卓尔不凡,实很独到。我行步在这大山之间的竹丛中,看着一株株节拔挺立的冬竹,听着冬风中竹丛间发出来的阵阵沙沙声响,仿佛已看到了寒冬的气候中,那正破土而出的竹笋儿,居然是傲然地展现出了它沁人肺腑的绿。

 
 
 
上一页: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