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修改时间:[2013/12/07 08:12]    阅读次数:[585]    发表者:[起缘]
 

  山

  作者:谭向东

  我的老家有两座不大出名的山。它魏然耸立在家乡的土地上,春夏秋冬四季沉寂。然而,它却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我总觉得它是我成长的经历中见过的最美、最适意的山。

  提及它的名字,总让人觉得太土里土气:大尖山、小尖山。

  大尖山其实山并不大,山的顶端也不是尖如锋芒。高,其实海拔才仅有600多米;大,山体覆盖的面积也才方圆不过十多平方里。对比其他的华夏河山,简值就是沧海一粟。

  小尖山更是不堪一提,海拔仅有400多米,其山体才几平方里。山顶上还是一块平坦的场地。只所以命其名,我想,可能是乡里乡亲相对它身边的大尖山而取名吧。

  这两座山,相依相偎,山身交汇,一脉相连,心心相息。就形如兄弟姐妹、夫妻儿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是山的血液;山,是水依存的身躯。

  我老家的这两座山虽也有稀薄的“血液”,但是,山的周边甚或山体上也没有太大的河、太大的溪,而仅有独独的一条小小的涧流,且还逢冬就枯,逢秋就干。倘若不是天下大雨大雪,小溪几乎就是一条旱溪。然而,这两座山正因为有了大雨大雪的滋润,其风景是更觉劲美。

  家乡的儿女也跟我一样,对这里都系有一份深深的情,甘愿一生与这里的山水相伴相依,不离不弃。很多自小发奋图强已远离故乡山水的人,都要于百忙中抽点空闲常去回家看看,看看老家平凡无奇的大尖山与小尖山,看看常年生活在那里的父老乡亲,看看至今还在那里朝夕相伴着的老父老母。就连远离山村在外打工流浪的家乡的游子,也总勉不了要常捎来对家乡的问候与关切。

  我的老家,座落在小尖山下。一条宽不到一米五的小溪从门前流过。不是山的半腰有两个池塘会储蓄天然的雨水,这条小溪只会是一条干得无趣的旱沟。听母亲说,老家屋后那口井里清亮如镜的水,会跟随山腰上的池塘一起干枯或是满盈。枯水季节都能明显地见到那口井底层的泥浓。还记得儿时晚秋的清晨整个村子里的人那抢水的镜头,至今在我脑中还挥之不去。

  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早年就得了风湿病,母亲的腿走起路很疼痛,是很不方便。家里吃水常成问题。一年春,正值桃花盛开时节,母亲蹒跚地走到一棵“柳生”的雪桃树下看花,无意间在桃树下的草丛中发现有一口涧涧细流,她便拖着身子艰难地在那里掘了一小块洼地,且每三天也能聚起一两担水,才免去了我们家抢不到水的苦憷。

  山没有水,只会风化成一座荒凉的山,变成没有魂魄的躯壳。水,是山的魂。山与水是命脉相连。所以在这里我提到水。

  其实在小尖山和大尖山的山尖上也能找到水,只是不太大。因为那里也住有好几户人家,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有人家居住。就连海拔比小尖山高一两百米的大尖山的顶端,都常住有守山的人。我们小尖山与大尖山的人也常心有雅兴时去那里登高远眺,眺望家乡周边美丽的风景,眺望外面的大千世界。我也就是在这种生活中走出那两座山的。因为常去山顶眺望的人,都会因外面有更好的大世界而心中生梦,并暗暗地埋在心间去努力实现那个梦,哪怕会耗尽自己的一生或是大半生的时光。无梦,无以称其有人生。

  大尖山顶还有座庙,其历史渊源悠久,它究竟肇于何年何月,连我年迈的母亲都说不清。那座庙,现仅一间屋子。却间或地还有不少人前去朝拜观光。但是,它的四周有好几处古庙遗迹还依稀可见。或许,一种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必须得经历一段沧桑才会慢慢地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去领悟、去接受,甚至去朝拜幕仰。人生也是如此,都得历经多年的风雨沧桑,直到爬上了一个山尖,才会吸引来更多人朝幕的目光。

  在这里,就不提及大尖山与小尖山那苍劲矍铄、葱翠蓊绿,或是山清水秀、妖娆妩媚的颈柔风景了。因为整个中华大地的风景都是美丽的,还何况我的家乡。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家乡风景甚美。

  2013年12月4日 晨

 
 
 
上一页:月末的悸动
下一页:他们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