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泛舟禅师塔探秘
 
 
修改时间:[2013/09/17 08:12]    阅读次数:[617]    发表者:[起缘]
 

  泛舟禅师塔探秘

  王志英

  泛舟禅师塔,位于运城市西北方向“报国寺”的遗址上,创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阁式的全国名塔之一,也是唐代单层圆形砖塔的典型实例、孤例,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其设计之独特、建造之精巧、存世之久远,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成就方面的真实体现,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这座“国宝级”的古建筑的塔身出现裂缝,塔檐破损,塔顶宝珠也倾斜了,故国家文物局拨来100万元进行维修,笔者便在维修之际,按照“曲环——报国寺——泛舟禅师——泛舟禅师塔”这条线索进行了一次考察和探秘。

  曲 环

   要考察泛舟禅师塔,必须先了解中唐时期的平叛重臣曲环。

  据《新修安邑县志》(1934年(民国23年)景定成总纂)“卷十”167页记载:“唐,曲环,邑人,客居陇右。少喜兵法,勇敢,善骑射。天宝、大历中,累立战功。德宗初,威名益振,赐名马,迁开府仪同三司,封晋昌郡王。?陇兵马使李希烈陷汴州,环斩贼三万五千级,进检校工部尚书兼陈州刺史。希烈平,改陈许节度,赐封三百户。环勤身节用,宽赋敛,简条教,不三岁归者襁至。训农治兵,谷食丰衍,转检校尚书左仆射。卒,赠司空。”

  综合新修安邑县志、泛舟禅师塔石刻塔铭、胡增春的《泛舟禅师塔》和其他文献考证,曲环,确是唐代安邑人(今盐湖区人),生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为父亲曲彬长期在唐西部边陲做官,曲环从小喜读兵书,长于骑射,成年后效力于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屡立战功。安史之乱爆发后,曲环在河南一带抵抗叛军,因为战功赫赫,唐德宗初年,威名大震,被任命为陈(州)许(州)节度使,实际辖管13县。节度使在唐朝中期是一个了不得的官职,军权、政权、财权集一身,而曲环始终忠于李唐王朝,一生维护中央政权。贞元十二年(796年),曲环加封为左仆射(即宰相之职)。贞元十五年(799年)曲环去世,享年74岁,死后朝廷废朝一日举哀,赠司空。《旧唐书》中还有一章是《曲环传》。

  报国寺

  曲环不仅治军有方,还是理财高手,积聚的财富当然不少。掌握权柄后,他在故乡——安邑西北方20余里的地方建造了15000平方米的“报国寺”。

  报国寺,殿宇雄伟,树目参天,从前到后,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依地势而建,逐级升高。

  第一殿为弥勒殿,供奉弥勒塑像。“弥勒”是慈悲的意思,他是菩萨,还没有成佛。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

  第二殿为大雄宝殿。也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第三殿七佛殿。殿中供奉的是七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其余六尊为过去佛,从右至左依次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毗舍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婆尸佛。

  从寺院的名字也可以看到曲环的政治志向。

  报国寺建成后,曲环请来一个法号名“泛舟禅师”的和尚做住持,而且与其结为知己朋友,很是投缘,每天从安邑跑20余里来到报国寺与泛舟禅师促膝交谈,歌赋咏经,常常下棋至深夜。由于曲环家离寺院较远,于下棋访友诸多不便,便在寺院北边建造别墅,安家落户,并雇人耕作土地,之后历代繁衍,住宅园区也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村庄,因为该村建在寺院以北,又以曲姓为多,俗称“寺北曲村”,新中国成立后,才将“寺北曲村”更名为“寺北村”。直到现在,寺北村仍以曲姓居多。

  泛舟禅师

  被曲环请来的报国寺主持泛舟禅师,非一般人也,他是唐高宗李治的孙子。据说,在他出生的时候,正值初冬时节,然,宫院内的莲池,荷花盛开,百鸟齐鸣,唐高宗李治深信此乃佛赐天福。泛舟自幼生性聪颖,成年后笃信佛教,衷于佛事,对佛经过目不忘,闭目吟咏,深受李治信任,常随其游历于各皇家寺院。后来,由于泛舟看不惯宫中皇亲国戚之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钩心斗角,成年后便毅然决然放弃皇宫生活,避开宫廷朝堂,出家修行,当了和尚,佛赐法号为泛舟禅师。报国寺建成后,曲环请泛舟禅师为寺院住持。在主持报国寺期间,他仍在民间普度众生,深受人们爱戴,被百姓称为活佛在世。为证实这一说法,我查阅了《新修安邑县志》“卷十”,在176页上有这样的记载:“泛舟禅师,俗性李,唐之宗室也。为玄宗侄?王子,当时尊称王孙。因事脱屣尊位,出家本邑寺北曲村报国寺。大历中,德宗召至京师,赐宴数日,不辞而去。往来于蒲坂条峰间,锡仗麈尾,见者咸以为神异。后游于河南之陕州。归寂仍窆于报国寺。曾有“万石之水,自生片玉;百流之广,忽耀一珠”等评语。

  泛舟禅师塔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泛舟禅师病故,病故后,有人在报国寺内安葬泛舟禅师的墓地上建起一座泛舟禅师塔,这是泛舟禅师的灵骨身塔。从建塔到现在已有1191年历史。

  随着历史的变迁,报国寺已荡然无存,唯有泛舟禅师塔傲然挺立。记得小时候我在运城上师范,每逢星期回家、回校都要路过这里,有时还和同学于塔旁休息,但根本不知道这塔的“名气”和价值。

  不过,现在好了,政府已经征用土地,把泛舟禅师塔用砖墙围了起来,还种植了大量松柏,大有修复“报国寺”之意。眼下,正在拨款维修此塔,正和民意。

  泛舟禅师塔,共分三部分,塔基、塔身、塔刹,总高10米,三部分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塔基 为圆筒形,砖砌成,由下而上略有收分。上方由六层砖叠涩收缩为须弥座。

  塔身 用方形砖柱分割为八间,南面开一小门,门槛、立颊、门额全为石雕,进入塔门是六角形小室。六角形的内室,上部为迭涩式藻井,藻井中有一小方孔,孔上有一小室直达塔顶;北面嵌有高1米,宽70余厘米的"安邑县报国寺故大德泛舟禅师塔"塔铭一方,记述了泛舟禅师生平和建塔经过。东西两面各安门一合,肩上有砖丁四路四行;四角各安破子直棂窗,上串上面施椿替,下串下面施心柱,并装下栏,颇似西安大雁塔的分间方柱,窗的上、下腰串及椿替、心柱、立颊等,极像敦煌檐制。

  塔刹 塔身之上,先用砖雕成菱角牙子装饰一周,再用十二层砖叠涩出挑超出塔身作塔檐,伸出部分大于塔座的十分之一。檐上又有十五层砖反叠涩收缩至塔刹座下的露盘,其上为雕制的山花蕉叶、覆钵、清花、垂莲、仰莲、宝盖等。从外观来看,塔檐逐层迭涩而成,两层山花蕉叶与覆钵之上为宝珠塔刹。

  造形古朴典雅,雕刻粗细相同,为唐代圆塔的典型实例、孤例,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构思之独特,塔称古代建筑之精品,即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也是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成就的例证。

  这座单层圆体砖塔,为我国唐塔造型中仅存的孤例。因此该塔被选进《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名塔》等教科书之中。

  泛舟禅师塔究竟是谁建造的?根据历史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据塔铭记载,说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曲环在泛舟禅师安葬的墓地上,招来能工巧匠,建造了这座端庄秀丽的墓塔;另一种是《新修安邑县志》,说“长庆二年,其僧徒为之建塔树碑。”

  笔者认为,“长庆二年,其僧徒为之建塔树碑。”一说可信度大。因为曲环根据史书记载,生于开贞十三年(725年)、卒于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比泛舟禅师早死(泛舟禅师是唐长庆二年(822年)死的)23年,所以,曲环是不可能为泛舟禅师建塔的。     

  通讯地址 :运城市人民北路四季绿城a区3号楼2单元101《红土地》写作组

 
 
 
上一页:我好想你
下一页:被买走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