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同事十年情谊深
 
 
修改时间:[2013/06/29 08:12]    阅读次数:[756]    发表者:[起缘]
 

  12月6日上午,给老友诗歌家里打电话,是他老伴接的电话。我说:“我是老王,诗歌呢?”话筒里传来悲伤的哭泣声:“诗歌病倒在床上,睡不成觉,吃不下饭,连水也喝不下,就靠营养液维持生命,看来快不行了。”

  我大吃一惊,万万没想到老友一下病得这么危重,关切地问:“他得的是什么病?今年夏天我回新疆,我们一起喝酒吃饭时,他的身体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就病倒了!”“我也没想到。前一段时间,他一下瘦了许多,去医院体检时,确诊是胰腺癌,住院后又扩散到肺部,医生说这种癌没法治。”听到他老伴泣不成声,我也难过得差点落泪,不知说什么才好:安慰几句后就挂了电话。

  几天来,我吃饭不香,睡觉不稳,脑海里时时浮现出老友诗歌遭受病魔折磨的痛苦情景,令人揪心。心里默默祈祷,但愿上天保佑诗歌老友战胜病魔,早日康复,创造奇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和诗歌都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我在新闻部当记者,他在文艺部当编辑。我们之间没有多少交往,关系一般。1993年他调到新疆广播电视报。1995年我也调到报社工作,任编辑部主任,他当编辑部副主任。从此,我们俩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密切配合,取长补短,情同手足,从未红过脸,拌过嘴,相处得十分融洽。

  我刚进报社工作时,对报纸编辑、排版业务不熟悉。我虚心诚恳地向他学*请教,他也主动热情地手把手教我。他是一个回族业余作家、诗人,爱好文学创作,写过小说、散文、诗歌、广播剧、电视片,出版过诗集,曾赠送我一本。

  在报社工作期间,他除了负责编发《蒲公英》副刊外,笔触指向人物专访。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契而不舍,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他的人物专访文笔秀丽,词汇丰富,细节描写生动感人,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深受广大读者好评。每次报纸大样出来后,我都要先睹为快,认真拜读,获益匪浅。

  为了发挥他的特长,我尽量多承担一些编辑部的日常琐事,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采写更多更好的人物专访。每年报社评比优秀稿件,我总是力荐他的人物专访精品,参加全国广播电视报优稿评比。十多年他采写人物专访240多篇,蝉联5次全国广电报优稿评比一等奖,3次问鼎政府奖,不仅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也为报社争得了荣誉。

  长期以来,我从事新闻工作,擅长新闻写作,在文学创作方面是门外汉。到报社工作后,我开始尝试写散文、随笔。诗歌鼓励我多读些文学名著,吸取精华,提高文学修养。每篇拙作大样出来后,他总是仔细阅读,给予中肯的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在他的鼓励、帮助、指导下,我对散文、随笔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一发而不可收。5年写作、发表了150多篇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2000年集结、出版了《生活漫笔》一书,由老友诗歌作序。

  2005年初我退休回沪定居,几个月后他也退休了。退休前他在《新疆广播电视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与报纸十二年》的文章,其中有一大段文字记述了我们在报社工作期间结下的深情厚谊,读后令人感动。文章还配发了一张我俩的合影,那是我退休后在报社同仁欢送宴会上,由好友韩建萍拍摄的照片。这篇交章和照片的剪报,我一直珍藏至今,留作永久的纪念。

  刚写完此文,准备上网发博客,报社贾会计在电话中告诉我,诗歌去世了。没想到他患病没多久,竟这么快、这么早就走了。我悲痛万分,难以置信。诗歌老友,一路走好。但愿来世我们仍然是好同事、好朋友。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