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心的明悟二则
 
 
修改时间:[2013/06/16 04:12]    阅读次数:[626]    发表者:[起缘]
 

   一、慈悲智慧

  人生是一场旅行,更重要的是在旅行中的明悟。佛陀在很早的时候就解释过学佛之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这几句话中,最重要的便是慈悲与智慧,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般若和菩提。真正慈悲之人才可以众善奉行,也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可以诸恶莫作,自净其意。

  我们生活在这世上,不能摒除一切恶事,那是因为还没有真正的智慧。乾隆帝下江南,到镇江的金山寺时,由住持法磬禅师作陪,站在山上欣赏长江的风光。乾隆看着江面熙来攘往的船只问法磬禅师:“长江一日有多少船只来往?”

  禅师说:“只有两条船往来!”

  乾隆不解,问到:“为什么只有两条船?”

  禅师说:“一条船为名,一条船为利!”

  乾隆听后大为感叹。

  现在也可以想一下,大街上熙熙攘攘往来的人,也许也只有两个,一者为名来,一者为利往。人的道路和追求本就是不同的,但更多人追求的是名利。所以我们最常见的两种表情也就成了:求得的人欢喜,不得的人悲伤。但是名跟利又是永远求不尽的。所以,心有挂碍,便无法明悟,也就不能清净。

  世上有那么多的太想要和得不到,所以也就有了那么多的庸人自扰。当我们生活面临困境的时候,才会发现慈悲和智慧的重要。但我们又不明白慈悲与智慧究竟是什么。林清玄说了两个原因可以作解,第一,因为智慧和慈悲在外表难以检查,第二,慈悲和智慧在内心难以验证。

  每个人都是一个修行者,我们经常自问:“我是不是有智慧,我是不是够慈悲?”但我们自己都没有正确的答案去评价自己。

  我们有智慧吗?当一个人夸我们有智慧的时候,他一定比我们有智慧,因为他可以看到我们的智慧。相对他来说,我们倒是显得愚蠢了。正如有同学说我写的那几篇文章很好,那我想他的文笔一定是更好的,要不他怎么会看清我写的东西。所以真正的智慧是无法看出来的。

  我们够慈悲吗?我们学着佛家弟子不杀生,看到可怜之人去施舍,是不是就是够慈悲了?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慈悲,有的只是一种*惯,或者说是同情和施舍。对于我们够不够慈悲,我们没有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有人整天说:“我已经够慈悲了,我真的很慈悲。”那么,他一定还不够慈悲。我们应该常问:“我是不是还不够慈悲?”答案是:“是的,我还要更慈悲一点!”

   二、纵使相逢

  “有时,人的一生只为了某一个特别的相会。”

  我们期待一次令人欣喜的相会,与喜欢的人,或者是知己。可是为了这一次短暂的相会,我们也许已经走过了了漫长的旅途,也遭受了无数的雪雨风霜,好不容易熬到这个短暂的时刻,仔细的思索起来,为了这次相会,以前走过的路途不都是值得的吗?可是,我们期待的那某次相会真的就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吗?

  我们来说一个故事。

  华严宗的初祖——杜顺和尚,非常的了不起。唐太宗的时候,对他就非常尊重,把他请到皇宫里边为自己讲佛法——为皇帝讲佛法,所以给他赐了一个封号叫做“帝心”。更相传,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虽然他的圣号闻名天下,但晚年的时候,竟然还有弟子不知他的殊胜。他长期都在终南山修行,有很多出家人跟他一起在那里修行,后来有一天,有一位法师跟杜顺和尚说,要去朝五台山。他说,我们多少年来都是修学《华严经》——华严法门,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表示智慧,我们应该去朝山。杜顺和尚跟他讲:其实你去不去朝拜五台山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文殊菩萨就在《华严经》里头,就在心里头,你再到哪里去找菩萨呢?然后给他讲了一个偈子:

  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

  文殊此便是,何处觅弥陀。

  杜顺和尚为这位法师讲了这样的一个偈子,这位法师还是信不过,他就离开了杜顺和尚,去朝五台山去,到五台山的时候,见到一位长者——这位长者非常地慈祥,非常地慈悲。他就问这位长者:“文殊菩萨在五台山什么地方?”这位长者反问他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位法师给他说:“我是从终南山杜顺和尚那里过来的”。这位长者一听,就回答他说:“你搞错啦,杜顺和尚他本身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就是文殊菩萨,你还到哪里去找文殊?”然后呢,这位长者又把“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此便是,何处觅弥陀”的偈子讲了一遍,就跟他来以前杜顺和尚为他说这个偈子一样,——讲完了以后,这位长者就看不到了,消失掉了。那这位法师也感觉到非常地惊奇,他就回到终南山去了,回到终南山以后,杜顺和尚已经圆寂了,往生了。这位法师非常地感慨,他又重新在那里一直在念这个偈子。

  看完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佛家更有句话“天雨虽广难育无根之草,佛门虽大只渡有缘之人。”我们在很多时候期待的相会,也会不会因为无缘而纵使相逢却不识而错过呢?那短暂的相会是一个机会,会转瞬即逝,而我们却如同眼盲之人,依旧在跋山涉水,苦苦寻觅与等待。但是眼明之人就能真正看清吗?

  我想说:眼明不若心明。心的明悟,便可以看清缘分,心的明悟就能够抓住机会。

  当我们的心可以明悟,当我们有了无所得的心,虽然我们依旧在红尘里漂泊,那是我们也有两条船。

  一条为慈悲。

  一条为智慧。

 
 
 
上一页:阿紫的红丝带
下一页:真爱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