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祭 《题记》我很久就想写一篇关于蜡烛的颂歌,因为我每次看到它一边发出宝贵的光芒,一边留着晶莹的泪珠,看到它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在挣扎着发出最后的余光,心里既崇又痛惜,总怀有一种说不出,文虽不佳,总数放下了一块心石。 在很多人眼中,烛只是一种没有知觉的日用品,殊不知,它一经点燃,非但有了生命的知觉。更有了情感和灵气。那跳跃的火焰,流溢的泪珠,能随着人的心灵情感及环境变化而感应。 我每当看到描有“龙凤双喜”烫金图案的红烛时,眼前就出现了一幕幕充满吉祥喜庆的画面仿佛看到了在红红的烛光影里,那新婚夫妇在父母和亲友们的祝福声中,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光彩,憧憬着美好的前程。 当看到那些描有‘福寿’大红寿烛时,就自然会联想到那些神采奕奕、老当益壮的长辈在满堂儿孙和亲友们的簇拥下,含笑地接受他们的拜贺,脸上在红红的烛光辉映下,洋溢出无限的慈祥,满足和沧桑的笑意。 当素白的烛光出现在哀乐阵阵的丧礼场面上时,那绵绵的烛泪更衬出了一团浓浓的伤感,素白飘摇的烛光,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光阴的宝贵,人生的短暂、痛苦和无奈、诉说着逝世者生平的酸甜苦辣和一种超然的解脱。 啊!烛光,洁白的烛光,你此时带给人类的却又包含着多少痛苦的追思和圣洁的寄托啊! 在那没有电灯和煤油的年代,那晶润的白烛却是先辈们最常用的居家照明之物,在茫茫的黑夜里,烛光就成了人们眼中的日月,非但人们在晚上做家务少不了它,在学海探索的人更是离不开它,在淡淡的烛光里。他们坐在寂寞的寒窗下,穷经苦读或挥毫拔墨。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文化在它的照耀下承前启后、发扬光大,所以蜡烛当之无愧地可称得上是文明的使者和功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每当我想起这句名言时,总会产生无穷的感慨,蜡烛为什么要流泪,我不知道,也许它流泪是因为自己生命的短暂,因为它在不停地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它流泪是因为自己照耀了科学文化前进的道路,预知道人们一定会想出其它的办法来代替自己的位置,它现在流泪,一定是因为它的同类所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少了,想到这里,我不由生出既酸又甜、又苦又辣的沧桑感。 其实人的一生,也像一根燃烧的蜡烛一样,短短数十年里,其中虽有数不清的风雨兼程和甘苦辛酸,到后来总摆脱不了烛火般的命运,使劲地光亮了一阵子后,依然暗然而终。 但许多的人一生,甚至还比不上一支蜡烛的贡献,因为蜡烛在点燃自身的那一刻起,就为那些需要它的人,不遗余力的放射出无私的光华,而有些人平生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向人类和社会无休无止地伸手索取,而从不做任何有利于社会的事件,白白地浪费大量的食物和其他资源,如发现有利可图,便不顾一切,不惜做伤天害理的事,如将这种人和一支普通的蜡烛相比,不知他们会不会感到羞愧。 我是个平凡人,没有日月星晨的能耐,照亮不了大地山川,只希望自己有一支烛的用途,给需要我的人们无私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直到泪尽光灭为止,但我担心的是,自己对人类的贡献,只怕远远比不上它,因为我没有它那样明亮、高洁和无私。所以每次看见它,非但充满敬意,而且心生愧疚。 现在随着电力的飞速发展,烛所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少了,将它和雪亮的电灯相比,烛光的确显得暗然失色。但如电源出现故障。忽然间四处漆黑一团,人们立时会处于黑暗的恐惧之中,此时若摸出一支蜡烛来点燃,刹那间那温暖的光华扩散开来,你一定会倍觉一种难以表达的明亮、高贵和亲切感拥抱着你。 岁月在不停地飞逝,世事在不断的变化,现在我早已离开了故园,流入了漂泊的浪潮,在这里,我分不清日夜,也忽视了日月,在这里只有高楼,只有电灯,只有涌动的人潮,从此很少再和蜡烛打交道。但在我心里,经常萦绕着昔年那逢年过节和喜庆的场面时,那满堂摇红的烛影,照耀着那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和那红红的笑脸,照亮了一片幸福,美好和梦幻的天地。啊,烛光,红红的烛光,你带给人们是多么温馨动人的回忆啊! 前夜,这里忽然停了电,四周漆黑一团,令我又想起了昔日的烛光,因此决定下笔以祭之。 我最痛恨的就是现代的生日晚会。 举行生日晚会时,其中一个章节就是吹蜡烛,在蛋糕上按生日者的年龄插上一排与之数目相等的小蜡烛,点亮后一两分钟就匆匆吹灭,此时参与者急着要吃蛋糕了,便把小烛无情地拨出来,往地上一扔,变成了垃圾,每当此时,我都在发出愤怒的呐喊,为何不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什么不让它燃烧到最后一刻,就令它匆匆夭折。你们既如此对待它,为什么硬要将蜡做成烛呢?这样做,岂非在侮辱那神圣的蜡烛吗?这到底是谁出的鬼点子?奇怪的是,这些花花绿绿的‘小寿烛’竟不会流泪,我想,或许它们早已麻木了,已没有了应具的灵气。 昨夜的烛光虽然依依不舍的熄灭了,在这无边的黑暗中,那温暖圣洁的光华仿佛依旧在我眼前欢快地跳跃舞动,而且越来越明亮,好似天上的红日明月,在我心中放射出永不消逝的万丈光芒。 乐安昌宇 2009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