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箸头面
 
 
修改时间:[2012/08/28 08:29]    阅读次数:[617]    发表者:[起缘]
 

  老伴到北京看外孙女去了,我还在单位上班。可能是年岁大的缘故吧,总不想做饭。吃饭,这个不是问题的事儿,怎么就成了问题。每每到快下班时,问题就提了出来。

  好在离单位不远处,就是新兴路美食一条老街,这里酒店鳞次栉比,什么飘香川菜、百姓厨房、小肥羊、小肥牛、老王家烧鸡、张记馄饨,枚不胜举。各种正餐大菜,风味小吃,火锅涮烤,应有尽有。然而时间长了,吃腻了,也就索然无味。

  有一天快下班时,同事小王告诉我,“你怎么不去吃箸头面呢?”“箸头面?在哪里?好吃吗?”他说:“就是北大街中间路东那家,可有名了,你是老咸阳,怎么连箸头面都没吃过?”噢,我想起来了,大约在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听说北大街开了一家箸头面馆,我就和几个朋友去了,吃后大家都感到不错。后来随着城市改造,北大街、中山街这些老街就很少去了,箸头面馆也就被淡忘了。我当即约小王,中午下班一起去吃箸头面。但当我们赶到不算很远的箸头面馆时,排队等候的人却很多,为了不影响下午上班,我们只好到别的地方随便吃点,回头看看,只见门上黑底黄字的“箸头面馆”四个篆字,还和二十年前一模一样,古香古色,闪着金光。

  星期六上午不到十点,我就约小王去吃箸头面。我想,不到饭点,总不会有太多人吧。进得店来,人还是不少,但总算有坐的地方。坐下来后,环顾四周,干净、整洁、简朴。仔细看看,这里好象缺少很多东西。这里没有热菜,没有凉菜,也没有拼盘;没有白酒,没有啤酒,也没有饮料;没有字画,没有广告,也没有装表;我努力回忆看二十年前的情况,想找出现在的变化,却发现,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你们两个端面”,泼油老头的一声吆喝,打断了我的思绪。小王赶紧跑过去端面,我对小王说:“这里真怪,其它饭店都是给顾客端来,这里怎么让客人自己端。”小王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就当吃自助餐哩。”他倒会说。我笑了笑,开始吃面。一口吃下去,不知怎的,脑子里竟冒出了一句不知什么食品的广告词:就是这个味。香辣酸甜恰到好处,光滑筋道妙不可言,走南闯北不知吃过多少家面,这里的面最让我感叹。小王吃过几次,给我做进一步介绍,“老杜,好吃吧!”我点点头,他说:“你说这里几十年没变化,也对,传统的东西贵在坚持。但还是有些细小的变化。比如,妇女儿童,可以要软和一点的面;饭量大的,可以多加一元钱,要量稍微多一点的。”我笑笑,“这就是店家的精明,不变中有变嘛”。

  我先吃完,就*惯性地喊了一句,“上碗面汤!”不想面汤没端来,店里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小王赶紧说:“老杜,你胡喊啥,这里历来都是自己端面汤,你可能忘了吧。”

  我们出店时,我才仔细端详了店老板,就是那泼油的老头。只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一袭蓝色围腰,中间一个大口袋就是他的收银台,一个火炉,上面一个油锅。旁边一个桌子上,里面是葱花和辣子面盘子,外边用做给面泼油。那老者也真大方,一碗放那么多的辣子面和油,“?昀病币簧??窍闫?退拇γ致??矗?歉鼋邢惆。?/p>

  我主动和他搭讪,“面馆开多久了?”老者说:“八七年开的,二十四年了。”我又问:“祖上都是开面馆的吧,几代了?”他说:“四代了,我老爷还专门被叫去给县太爷做过面呢!”他又用眼翻了翻我,“你是哪儿?”我说我是塔儿坡的,不想他说他妗子也是塔儿坡的,并且和我同姓,是一大家子。我走出店,老者不再说话,我想,要说的话,他已经用面告诉了我。

 
 
 
上一页:四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