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相视莫逆与书交
 
 
修改时间:[2012/08/27 14:10]    阅读次数:[651]    发表者:[起缘]
 

  在大型书店的文学类书籍展售区,总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少年,背靠着书架坐在地上捧读一本心仪的书。他们以这种方式享受假日,这让我心生感动,直想和他们攀谈,又不忍纷扰他们的专注。我想,要是追踪观察他们二十年,会发现无论他们那时身处何种环境,都一定会在内心世界、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上表现出卓尔不群。

  钱钟书十五岁就接触《古文辞类》等大型选本,从此系统阅读典籍,开始了治学之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其成就被学界誉为“文化昆仑”。他一辈子都钟情于书,到老仍安坐斗室,净心读书。他自己就是“人生的一本大书”。

  芦梭虽出身在法国一个钟表匠家庭,但童年时代晚餐后和父亲一起度过的“没完没了的”经典阅读时光,使他得以在以后的艰难岁月中不曾沉伦,最终成了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

  高尔基没有在学校读过多少书,可他在做童工时,就偷闲几近贪婪的阅读一切可能读到的书,在他的“大学”里读了很多的书。他的作品,特别是那些生动描写底层生活的内容,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的阅读积垒和阅世积淀,都完美的结合在了他写的书里。

  当代俄国电影大师塔托夫斯基在孩提时代,母亲就引导他读《战争与和平》,在以后的数年中,又常常援引书中一些章节,与他共赏托氏文章精巧细腻之美,共享读这部书的愉悦。从此,他再也无法阅读那些让他“有一种强烈嫌恶感”的垃圾。而《战争与和平》就成了他的一种艺术学派,一种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

  一本好书,会与我们相伴一生,涵养我们一生,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人生。她就像我们学童时代的那位可亲可敬的班主任,是她最早在我们心里点亮了那盏帮我们走过漫漫之路的明灯。她又像我们的初恋,让我们对她身上特有的那缕馨香保留着绵长的记忆。他更像令我们魂牵梦系的故乡,那童真,那老屋,那棵扎根很深的黄角树,那拂晓寺庙的悠悠钟声和河上纤夫高亢的号子,还有外婆引见的牛郎织女和白娘子,一想起这些,就会“牙儿肉儿抖”。

  我喜欢在秋天重读年少时就被其魅力吸引的那部经典,以那个季节才有的恬静心情,去领略她那秋日般的明澈与朴素。河洲上那对关关共鸣的水鸟,把我引进了三千年前的那片净土,顿感春风拂面,清流涤心。我能感触到先民的日常生活,炊烟袅袅和鸡鸣犬吠的村落,田间劳作的农父,阡陌深处采拮花果的倩影,恋爱着的少男少女和“在水一方”的“伊人”,倚门远眺的盼妇,还有那祈福丰收和平安的祭祀。这些生动的情景,都唱成了一曲曲天籁。于是,最美意境最高境界的诗出现了,带着远古的意蕴三千年一路吟唱至今,涤荡尘世的喧嚣。慰籍我们的心灵。

  阅读经典,就是与人性照面。读《百年孤独》,我虽在虚幻与现实的情节交错中有些迷失,却感受到一颗悲怆的心灵在苦苦的追寻一个民族迷失的精神家园。读《哈姆雷特》,让我看到了一个痛苦挣扎于“生还是死”的王子在完成刺向邪恶的一剑之后升华成高贵的灵魂。读《神曲》,竟使我产生不只是“在人生之中途”才会陷于迷茫的警省。而读《瓦尔登湖》,就直想动手去遥远的湖畔搭一个小木屋,“侣鱼虾而友麋鹿”,聆听天地之音。

  书中的一些片段乃至细节,会引我细细品读,去咀嚼大师们隐于其间的意蕴。

  ——那个弱不禁风,相思血泪滴不尽的女子,终究能认得那块石头的浪漫,这让我于满纸心酸的悲凉中,感到了一袭暖意。

  ——彼埃尔站在他痴恋着的娜塔莎即将远去的马车旁,只说了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战争已经逼近,他们之间也许永不再有那渴慕已久的明天,这简单平淡的告别,其实隐含着人间痛苦至极的情感。

  ——克里斯朵夫与安多纳德错失在两辆相向而行的列车上,那隔窗互相深情凝望的一刻,恍若隔世;又像梦中两个痛苦的灵魂虽近在咫尺却怎么也不能相互走近,他们内心正在滴血。一读到这里,我就会掩卷轻叹,欲添清泪。

  ——一首他们儿时都稔熟的小诗,让琼玛的泪水溅湿了信笺,“不管我死了,还是我活着,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一个刚毅、冷酷、老练的“牛虻”,还原成了单纯、真挚内心柔情似水的亚瑟。这隐藏心底太久才第一次爱的表白,竟同时又是生死诀别!每读至此,我就感到一种凄美的震憾,恨不能也变成一只那样的“牛虻”,去加入他们的抗争。

  ——在爱丝美拉达被只想占有她的神甫和年轻军官联手残害以后,卡西莫多就失踪了。这个外貌丑陋内心高尚的敲钟人,已为天使般的吉普赛女郎殉情。人们发现并试图把他们相拥的遗骨分开时,便顿时化成了灰烬,永远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结局,融合了纯洁,善良,高尚的爱才是美的,美也才是本真的,本真的美才会永恒。

  会心的读,我似乎能感触到大师们在他们的经典创造中,观照人性、人生、人世的悲悯情怀。无论读后是痛苦,是忧伤,是激愤抑或是某种莫名的希冀,都成为一种审美体验,会感到内心充盈的愉悦。

  我认同“开卷有益”。“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黄庭坚把它说到了极致。读书竟还和“面目”有关,这从托尔斯泰那句经典短语得到了诠释:“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内心没有的东西,面目是强装不出来的。倘能人人都乐于读书,一个民族都将会心智日高,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据说犹太人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时间最多阅读量也最大的,犹太民族有理由为产生了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哲学家、银行家和一批优秀的作家、诗人而自豪。这又是一种诠释。

  读书就是养心。托方寸之心,念天地之悠悠,去感悟魅力亘古的“天问”,且观照宇宙间最柔弱的生灵。

  读书就是通史。览恢宏之画卷,听上下五千年脉动,守望我民族不朽的魂魄。

  读书就是历世。拥旷达胸襟,冷对浮燥喧嚣,静观云卷云舒,登高极目,“望尽天涯路”。

  读书就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们不必功利的读,也无需“皓首穷经”,还很难做到事实上的“手不释卷”;我们却可以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状态。让我们快乐的享受内心需要的书生活。生活中没有书,那将是真正的贫穷。

  健行剑远

 
 
 
上一页:远方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