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论中庸与从众
 
 
修改时间:[2012/08/27 12:26]    阅读次数:[684]    发表者:[起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而儒家则是百家中的重要一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那个激荡的时代,随周游各国,却未得以重用。西汉以后,董仲舒提出迎合汉武帝的皇权至上的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中庸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

  而后人对中庸的继承和理解,大多是偏执的,甚至是错误的。现代人理解中庸是中间路线,遇到问题和事件,喜欢在两个极端中间找中间的那一个或接近中间的那一个。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庸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是几千年不好的影响。中国人没用创造力,没用创新精神,归根到底是中庸思想的错误理解和继承造成的。中国人喜欢克制自己去迎合集体或大众,不愿特立独行。如果一个人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线,而不迎合大众的话,是危险的,会被看做异类,甚至是不正常的。走中间路线,迎合大众,到集体中去,这样做,虽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也很难有创新,有成功。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不能说他们失败,但最起码可以说他们不是很成功,成功者毕竟还是少数的。所以从众的人属于大多数那一伙的,也极易使不成功的那一伙的。

  经济学上有“羊群效应”之说法。比喻人都有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影响从众心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持这种意见的人数有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是否正确。

  中庸是选择最适合的,也是最有可能成功,最有效益的。而中间纯粹是迎合大众,根本不考虑适合、正确与否,是一种毫无正念、毫无主见、毫无正视的表现。

  总之,一句话,做人要求真、求实,不要过分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有时候大多数人也许是错误的,大多数人要服从少数。适合的,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做真正的自己,只有自己的脚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上一页:女人的枷锁
下一页:时间的公平